11月4日,首届大健康论坛在北京财富公馆举办,300多名校友齐聚公话 “大健康产业的趋势与创新 ”,以下是部分校友的精彩言论(文字内容经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十九大后工作重心转向改革、经济和民生(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十九大后的工作重心可能要更多地转向改革、经济和民生。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反腐、作风建设等等,现在这些基本摆平了,下一步要更多地聚焦改革、经济和民生。十九大后改革的重心会有所变化,过去几年我们的改革主要是制定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据统计我们制订了1500多种改革方案。今后则主要让改革落到实处,不能只是制定方案,要让改革落地发挥作用,同时要更多地推进短板性的改革。经济的重点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主要是规模速度型的发展,今后是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强调提高质量和效益。民生的重心同样会有所变化,过去我们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今后民生的需求更加广泛,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我们在民族、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追求。

全民健康的“全”是全方位、全群体和全生命周期 (傅卫 国家卫计委卫生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原卫计委医改司副司长)
在《健康中国建设2030规划》里面,一个核心的战略主题,就是突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全民健康其实贯穿了我们现在健康优先的核心理念的转变,需要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全民健康的含义,我觉得至少体现在三个“全”。首先是全方位,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我们要围绕着这样一个多重的影响因素,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等连续系列的服务。全民健康的“全”还体现在全群体的健康,在我们发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民健康要更加惠及全民公平。我们要更加突出特殊群体的健康,更为关注全人群的健康,更为关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最后,全民健康的内涵还体现在全生命周期,我们对于健康的关注,要覆盖到我们生命的全周期,从出生一直到我们离开。

健康中国让人们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田向阳 中国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越来越多,医院建得越来越大,但是病人没有越来越少。我们没有告诉病人要进行预防,告诉他最好不得病。医学不能只是作为补救措施,拯救那些已病的人,还要解决没有生病的人的预防问题,靠打针吃药解决不了14亿人的健康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善医学模式,其实医学有四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维护健康。但是现代医学错误地把治病、阻止死亡作为首要目标,导致我们的医疗系统发生危机:医院已经爆满了,已经影响社会稳定了。所以我觉得医学是这样的职业,它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职业,医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病人越健康、老百姓越健康,医生就越幸福。只要医生自己燃烧完照亮别人了,医学就实现了它的目标。我们实现健康中国的路径选择,一定是帮助人们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不要说我们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我们每个人,你能为自己的健康做什么,要让选择健康变的轻松自如,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物制药是风投的首选(李小鹏 北京奥源和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做生物医药公司很不容易,因为你需要有一定的经历才能得到投资人的信任,这也导致生物公司的创业者往往年龄偏大,而且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失败或者创业失败成本是非常大的。此外你需要有明确的项目和明确的商业模式,但是项目一旦成熟,往往又涉及到侵权的问题。所以在专利上面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样你才可能真正把公司做大做强。接着是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还有就是对市场的把握,对国内医药法规的了解。最后是跟药监局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
生物医药应该跟中国的基础科学结合,我们跟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未来几年我相信我们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生物制药是风投的首选,好的产品它一定会增值得非常快,以我个人的经验,加上我所看周边的感觉,有些产品进了临床三期可能估值就几十个亿,所以我觉得有投资的机会和很大的价值。生物制药一定需要职业管理人的加入,在做生物制药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团队,一定要把团队牢牢的把住,生物医药还需要和临床医院和临床医生沟通,从临床一线得到更多的信息。

鼓励医生创业要从医学教育入手(欧阳晨曦 外医院血管外科病区副主任、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我们鼓励医生创业,把创新的产品真正变成一个项目公司,现在体制已经完全打通了,但是我们医生的资质结构非常片面,高中一毕业就开始学医。鼓励医生把他们的想法变成产品,我们应该从医学教育入手。我们在医学教育里面,要设立一个学科。比如说生物医学工程,其实连同济医科大学可能都还没有设立这个学科,但华中大有,可是没有在我们医学本科生里面、临床医生里面进行普及。再者,我们还要培养一批管理人才,让他既要懂医,也懂工程,还懂法律、懂国家的法规,让他成为一个综合的管理人才,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我们有很多的医生都需要进行教育,他们很多都善于写文章,文章里面专利都公布出去了,就没有秘密了,没有秘密可言,就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我们中国科研最大的弊端,我们发表了那么多篇文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公布于世,那还怎么有专利呢?先写专利,再写文章,这是在大学里面一定要普及的。最后是我们要做好这样一个机构:转化医学中心。其实很多大学都有,但是没有哪个可以真的做得很好,都没有企业化的运营,没有企业化的运营怎么能够转化成产品。所有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和独立的企业才能转化。
总之,我们一定要鼓励人人都可以创业,医生更是可以创好业的。

国家医疗健康产业优劣势并存 (汪潮涌 信中利投资集团董事长)
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然而,我们和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开支的差距还是巨大的,我们的医疗企业规模还是偏小。我们看到整个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的趋势,是医改推动整个医疗体系有序的发展。医疗企业的行业集中度通过并购在大幅度的提升,并购应该更活跃,但是我们中国证监会对医疗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并购视为洪水猛兽,对并购设了重重障碍。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产品的研发,尤其是靶向药、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看到进口替代成为强劲的趋势。事实上,资本市场对并购的支持不大,但我们看到民间并购的项目非常地活跃。

农村卫生健康投资前景良好(陶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水中心主任、农村改水改厕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
我们国家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我们农村在饮水和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是国家的短板,也是国家发展的瓶颈。我们国家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农村问题非解决不可,解决不了的话更不会成为小康之国。
今天上午大家提到了很多健康产业,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在水和环境卫生方面,在农村有很多产业是值得我们去投的。比如说像环境卫生,农村的厕所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做投资,做有机废料,生产有机的农产品,我觉得这个产业是今后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所以希望我们搞投资的同志们可以关注一下这些方面。

大健康要关注预防医学(俞文兰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主任 研究员、全国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
医学专家关注的是个体的疾病,预防医学关注的是全体的健康。其实疾病的预防是非常复杂的,有些问题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只有环境的因素相对确定,我们才可以通过干预有效控制。
医疗是高风险的行为,所以我们强调预防的价值。我们该怎么办呢?作为国家策略,习近平主席说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我们要把关口前移。大家都在说大健康,大健康是什么?大健康其实不是医学的概念,也不是中医医学,而是预防医学。
我们的策略就是建立互联网的职业女性健康管理,通过风险评估发现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加以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现代的健康是一个全过程(程峰 全球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中心教授)
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时候对健康有一个定义,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身体的,二是心理的,三是社会的。到了九十年代工业发展很快,水污染特别的严重,这时候把健康的定义增加了一个维度,把环境纳入进来。到了21世纪所有成功的标准就是挣钱的多少,道德就很差了。大家谈到健康以后,有了钱以后也不知道干什么,吸毒的、干什么的都有。所以整个社会的发展讨论的时候,大家觉得健康应该增加一个道德的概念。
所以现在健康的含义是五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它是全过程的,从出生到养老送终整个过程都是大健康。

创新型的医药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张文生 北京京翰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把医药健康企业简单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常规型的医药企业,例如医疗公司、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和医疗机构。什么是另一类的创新型的医药企业呢?比如今天上午和下午很多创业者、很多搞科技、搞研发的,他们进行了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和市场创新,我们把这些企业定义为创新型的医药企业。
创新型的药企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一定要注意,得路径者得天下,得技术者得天下,即要有技术、有好的方法。主营要有计划,中期的策划解决过渡发展的问题,长期的计划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经营当下、预测未来,要对现行的法律进行合规性的审查,对未来政策的走向有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