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快递 > 正文

历尽沧桑 矢志创新 ——记三一重工的“泵王”易小刚

【来源: | 发布日期:2003-08-22 】

[ 作者:马光云 转贴自:校友总会 点击数:1634 文章录入:admin ]

在我校校庆大典之际,受华中科技大学长沙校友会的委托,带着对事业成功者的崇敬与探索,笔者专程采访了三一(集团)控股副总裁、三一重工常务副总经理易小刚同志。在三一重工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一位睿智、机谨、谦虚、风度翩翩的年轻学者,由于校友的特殊关系,我们的话题很快便进入采访的主题——探索成功者的秘诀。

毕业十年即成为北京知名液压专家

易小刚1963年9月23日出生在湖南省武岗市一位教师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1981年考入华中工学院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1985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优先分配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回忆从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在研究所的生活时,易小刚说:“今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研究所打下的基础,要归功于在研究所各位良师益友的无私教诲。”在那里,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注塑成形机、液压抽油机等项目,获得了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多次嘉奖;作为由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达的“154吨矿用自卸车关键液压、气动元件国产化研究”项目4个子项目之一的课题负责人,分别获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学毕业仅十年时间便拥有了在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温馨的家庭生活,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成为北京知名液压专家。这对一般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相当难得的。这一切的成功令易小刚父母、家人们心满意足并引以为荣。然而对于胸怀强烈事业心与抱负的易小刚来说,他并不满足这些,他一直期待着一个更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更能体现自身人生价值,更能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做贡献的舞台。

危难之时显身手,一腔热血献青春

1995年的春天,正是百花齐放、万鸟争鸣的美丽季节。然而,此时湖南民营企业“三一重工”仅有一种产品——HBT60拖式混凝土输泵,由于技术性能不稳定,产品质量不过关,销售陷入困境,企业举步维艰。为了摆脱企业的困境,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先生及公司主要领导向文波先生在全国到处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他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找到了易小刚这位液压专家。要让易小刚放弃北京的一切,投身到长沙星沙镇这个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私营企业,的确是一个极大的转折。因此,易小刚的选择遭到了父母、妻室、亲友的强烈反对,用长沙的土话说“是不是脑子出了毛病”。可胸怀大志的易小刚硬是毅然决定投身三一事业,坚定不移地到了长沙。

1995年6月,受命于危难之中的易小刚从北京来到星沙一片尚待开垦的荒地上,和刚刚成立不久就陷入技术困境的三一重工一道“垦荒”。他住在民工们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脚踩黄泥的简陋车间内,周围全是黄土和荒山。晴天荒沙满脸,雨天湿漉难眠,白天与泥浆、沙石和油污为伴,夜晚与老鼠、蚊蝇、蟋蟀同眠。起步期间企业连差旅费都支付不起,易小刚拿出自己的资金作差旅费;梁总裁将自己5万元国库券卖掉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流动资金。当时真是步步艰难。然而易小刚却没有半句怨言,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和雨靴,顶着炎炎烈日,一头扎在工地上,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南方的夏夜湿热多蚊,往往一个晚班下来,全身都是被蚊子咬留下的红肿。那时一般技术员都实行三班倒,但易小刚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尽快看到自己的设计结果,不分昼夜地在调试实验现场。后来,他身边的技术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轮流为他用扇子驱赶蚊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易小刚凭着自己的液压专长及电子控制方面的扎实功底,以本着吃苦耐劳,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对混凝土输送泵机械、液压、电气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并把液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结合起来,解决了当时泵送高度低的问题,使得该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三一泵的国内市场迅速得到拓展。

随着一道道技术难题被攻破,易小刚觉得那个夏天并不是那么长。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又一道新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公司此前推出的混凝土输送泵,由于泵送压力低,只能满足低高度泵送的需求,高压泵的市场仍然被国外产品垄断。

易小刚决心研制高压混凝土输送泵,时值1996年春节,在北京的妻子十分挂念他,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催他回家过年,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从很远的工地上赶到办公室接电话时,通常都只有一句话:“就快回来了!”有一次妻子忍不住问他:“难道你就忙得多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他强忍着在眼圈打转的眼泪,默默地放下电话后又去了工地。

1996年10月,三一混凝土输送泵在首都机场新候机楼工地参加世界范围混凝土输送泵现场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仅次于德国大象泵。此举不仅标志着三一泵质量赢得了市场,也标志着三一重工提升了国产泵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

然而,易小刚却并不满意所取得的第二名的成绩。他干脆把工地当作自己的家,一心扑在他所研究的项目上。直到有一次,他年仅几岁的儿子,因想念爸爸,哭着要妈妈抱着到公司看他时,他才放下手中的纸和笔,享受了一下儿子的亲吻。

1999年4月,三一HBT80C混凝土输送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的现场施工中,成功泵送了300.8m的国产泵最高施工高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赢得“泵王”的美称。到1999年底,易小刚创造性地把泵送系统全液压换向、柴油机转速计算机闭环控制、全自动高低压切换等新技术应用到混凝土输送泵系列产品上,使得该产品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产品系列。三一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迅速崛起,使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急剧下降,公司经济效益也快速增长。2000年的市场调查表明,三一拖式混凝土输送泵占领了国内48%以上的市场,并远销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地,成为国内第一品牌。2002年11月30日三一HBT90C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成功地将C90超高标号混凝土送上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392米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专利

易小刚一边在研究开发,一边密切关注着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混凝土泵车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永不停歇的他决心研制世界一流水平的混凝土泵车。

混凝土泵车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臂架,当时中国没有掌握研发臂架的技术。1999年4月,在从意大利进口臂架的情况下,易小刚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开发的37m混凝土泵车。没有自己的臂架技术,令他遗憾不已。“一定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臂架”。他满脑装满了臂架。一次,由于他太过专注,几乎酿成大祸。那天,他自己开车出去查找资料,回来的路上,他只想着怎样解决臂架的负荷和抖动问题,全然忘记自己还在开车,双手脱离了方向盘去比划尺度和距离,结果,车子撞在了路边的围栏上。好在车速比较慢,除了汽车被撞坏外,人没有受到伤损。

就是这样,无时不在钻研的易小刚,经过5个月的奋斗,成功研制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37m臂架。11月,用该臂架组装的泵车投放市场后获得了用户和社会的肯定。

2001年3月,易小刚在成功研制37m臂架的基础上又研制出国内第一长度臂架——48m臂架,标志着我国在泵车、臂架研发领域与国际知名制造商同步,泵车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1年,三一首次申报科技进步奖,两种泵车产品分别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和长沙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而此时,泵车国内市场的格局开始变化,以三一泵车为代表的国产泵车占有率得到稳步提升,达到了40%以上,国外产品一统市场的局面被改写。2002年9月,在易小刚的主持下,三一重工正式启动56m臂架混凝土泵车开发项目,标志着三一重工在泵车、臂架研发领域已进入世界最先进水平。

如果按照时间来排列易小刚在三一的研究成果时,就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可以休息的时间。除了以上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外,1998年12月到2002年12月他先后主持开发了8种型号压路机及十余种改进变型产品,光在压路机上采用新技术就申请了18项专利;主持了液力机械和全液压推土机共4个型号9大系列产品的开发,其中TQ230系列全液压推土机的开发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将我国推土机技术推进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主持开发两种型号的全液压履带式沥青摊铺机;2001年11月,在他主持下,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静液压传动平地机,不仅填补了我国在静液压传动平地机生产开发上的空白,同时也结束了我国大功率平地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有一项统计显示,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易小刚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申请的专利达56项之多,有60多种技术达到和超过国际一流水平。8年时间里,他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专利,他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追求的目标永无止境,汗马功劳赢得社会的尊重

在研究成果接连不断的8年中,易小刚坚持自身水平的提高,完成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的攻读,现为长安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博士在读。

致力于技术创新的易小刚,使三一重工在短短的8年内,从一个出差要个人拿旅差费的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成为净资产近14亿,市值60亿,年销售近20亿,在国内机械行业排名26位,工程机械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位的大型企业。

他领导的三一研究院有300多研究员,为促进广泛、深入开展技术创新,他建立了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和新的研发激励机制,整个团队创新气氛非常浓厚,1998年三一重工只有4项专利技术,到2002年年底已累讲申请专利108项,其中易小刚个人独立设计或参与设计的申请专利59项(含发明专利5项)。连续四年,他的专利均获得湖南省专利实施金奖,并全部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在专利和创新方面的成绩突出,2002年三一重工被评为全国专利先进单位,三一研究院被批准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此外他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行交流,已在国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并有专著《混凝土输送泵基础教程》等3部。辛勤的劳动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回报。从2000年起,他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别获国家及省级奖励20次之多,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并作为湖南省的三位候选人之一报送国家人事部参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评选。在2003年3月1日的三一集团年度表彰大会上,易小刚同时获得集团授予的“最杰出贡献奖”和“一等功臣奖”两项最高奖励。2003年6月,他又被评为“长沙十佳科技创新青年人才”。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发行,他成为名符其实的亿万富翁。

没有结束的结尾

采访交流完毕,笔者为他的成功感到无比敬佩,更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这些事迹对于易小刚来说,也许只是其长期奋斗、拼搏生涯中的“沧海一滴”。正如作家冰心所云:成功的鲜花,人们往往只惊叹于它现在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浸满了奋斗的泪泉……。他是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姣姣者,也是当代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榜样、楷模。他为事业付出太多太多,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打着点滴主持会议,至今仍吃在、住在、辛勤工作在办公楼,母亲住址离公司不到三公里,他却连续几个月难得去见一次;父亲病重时他在国外,去世时还不能送终。拥有亿万资产,他却从不曾想到过享受,他为家乡四个贫困学生从初中供到参加工作,承担所有费用。一个月都不见自己孩子的一面,却在百忙中亲自为每一位所供的贫困学生回信、教育他们。我们感慨的问他,你到了这个份上还想什么,他说:“荣誉是一种负担,我只有更加的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些荣誉,也唯有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给予了我这么多的祖国”。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面对一个个新的挑战,身为三一控股副总裁、三一重工常务副总经理、三一研究院院长的易小刚矢志不忘“不断创造出最好的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平生夙愿,胸中时刻装着公司的奋斗目标:“2004年实现销售50亿,2007年120亿,2010年300亿,最后目标进入世界500强。”

写到这里,让我们深深的回味人生的价值吧。

作者简介:

马光云,女,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焊接专业,现为长沙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工伤科科长,华中科技大学长沙校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