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快递 > 正文

承载希望,踏上征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6-20 】

“总说着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六月,阳光明媚,回忆斑驳,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温馨而感伤的离别气息。毕业后,身份从学生转换为校友,心系母校却不知如何联系,重新启程又是否前路迷茫?

校友年级理事、班级理事是最先感受校友与母校情感,最先参与校友联络服务工作的在校生,是凝聚母校情怀、传播校友文化的种子。校友总会和院系在全校各年级各班级共同选聘的校友年级理事、班级理事,是广大校友和在校生与学校、学院和全球各地校友会联系的“桥梁”。

毕业季的尾声即将吹响,2018届毕业生年级理事们也在默默地走访院士、学者,收集他们给毕业生的寄语。多年以后,在某个相似的夏夜,翻开这本泛了黄的纪念册。所有的字迹都将模糊,但院士们带来的温暖却保留了属于这个夏天的一缕香气。

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回顾几位院士给同学们带来的暖心时刻吧!

杨叔子院士

杨老院士的平易近人和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的幽默给了我极大的感动。他生病期间,在夫人的协助下完成了《往事钩沉》一书,用一“钩”字来解释自己因为生病的缘故,无法对往事进行完整叙述,只能依靠现有的记忆将一件一件回忆重新“钩”起。在与我们合影时,杨老也坚持每一张照片都要徐老师在旁相伴,并夸赞道“徐老师可是北大的高材生!”五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在脸上留下无情印记,漫漫时光见证他们不变的情意。“芳林新叶更陈叶,长水前波让后波”是杨老院士对所有学华中大学子的寄托,我相信在杨老的寄托与祝愿下,新时代的莘莘学子定当乘帆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文学院 马晓薇

听闻杨院士因四年前中风,腿脚很不利索。从门口到客厅短短十米的距离,他需要扶着扶手一步一步地挪,却还走到门口热情地欢迎我们。题字时,杨院士全神贯注地盯着纸张和笔尖接触的地方,握笔的手爬满皱纹轻微地颤巍,他屏息不语,缓慢但坚定地逐字书写出对我们的祝福与期盼。杨老将古语中“催”一字改为“更”,意在希望年轻人能够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仅一字便能体现杨老的文学素养。临别时,杨老将《往事钩沉》一书赠与到场的每一位同学,并且伸出手与来访同学道别,力度坚决有力,让我吃了一惊,完全被他的热情感动了。老人家的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生命学院 戴丽琰

熊有伦院士

有幸聆听熊院士对毕业生的教诲,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一代人身上格外突出的家国情怀。他谦和的举止,睿智的双眸以及对我们热切的期待都是我所不曾见过的大家风采。看到他不甚灵便的手翻动着有关中国制造的文件,倏然感觉那双手沉着而有力地托起了整个中国制造的未来。熊院士提到,我们在机械智能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是缺乏美国谷歌、特斯拉那样的行业领头羊公司,希望你们将来能有所建树。熊院士研究的方向正好和我兴趣相符合,所以除了精神传承,对于自己的兴趣,有了更加坚定的历史责任感。我相信我会更坚定地为我所热爱的国家创造美好未来。

——材料学院 徐杰

熊院士待人温和,谦卑,没有架子。拜访熊院士让我受益匪浅。近80岁高龄的他,以虚怀若谷的姿态将二零三五计划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一代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钦佩。熊院士眼神里饱含着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整个谈话过程中多次与我们握手更让我感受到老一辈把整个未来托付给我们青年一代。“新起点,新征程,攀登新高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老一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要向他们学习,不断追求科学技术新高峰。大师之风,山高水长。我恍惚觉得,真的只有很努力,才配做他们的学生。

——水电学院 潘昭烨

崔崑院士

李德群院士

有幸代表材料学院大四毕业生看望崔崑院士和李德群院士。两位老师的经历让我们更坚定了努力的决心和前进的方向,老师的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从两位老师身上看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为师为人之道。

——材料学院 牛鹏飞

张勇传院士

在毕业季之末,能够有幸参与院士走访活动,真是一次不错的人生体验。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的和蔼老者,是张勇传院士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通过更深入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张院士干练简洁的外表下饱含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科研态度。和蔼风格的背后更是一份热忱付出、不慕浮华的魅力人格。那双曾进行过无数实验,为社会无数次奉献的双手坚毅而诚恳地写下了“为水处下,电行无声”两句话,作为他对水电人精神的凝练概括和对毕业生们殷切的厚望。处下之水,默默涵养万物生灵;无声之电,潜心递送光明温暖。水、电,是水电人的身份标签,而这种潜心钻研默默奉献的品质更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培养的一种人格素养。

——水电学院 潘帅

见到张勇传院士的时候是在水电楼,那时张院士下午刚刚把水电学院的硕士答辩评审完,在水电楼外的大树下和院长和教授们闲谈。看着张院士斑白的头发和水电楼外树上的树枝一起随着夏风微微飘动,真是一幅惬意的美景,所以我在一旁思忖着要不要打破这个画面。张院士恐怕和这棵树一样大了吧,他们都是一生都伴随着水电学院,在这里成长和发枝,他们共同见证着水电的成长,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而他却在岁月的打磨下更加苍老。第一次和张院士面对面的交流,真的是出乎意料,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和紧张,有的只是张院士和善的笑容和幽默风趣的玩笑,带着些许方言的问候更是让我感动不已,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让我明白,原来这才是岁月的积淀。院士的书法苍劲有力,他深刻的人格魅力更是让即将走入职场的我有了仰望的目标。谢谢院士对我们的祝福,我一定会砥砺前行,不负众望!

——水电学院 李威

李培根院士

能够作为年级理事拜访李培根院士,我感到荣幸至极。与根叔的聊天中,我收获颇丰。首先,大学是自由开放的地方,学生要自由多元化地发展,更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立条条框框,以兴趣为主导,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其次,人生没有低谷。这并不是指人生会一帆风顺、毫无坎坷,而是说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任何时候没任何岗位,都坚持把自己做好。不做没必要的比较,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做好即是成功。最后是独立。小时候总会被要求独立完成作业,现在,我们仍然要培养自己独立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依靠他人,在任何岗位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机械学院 侯超

能与根叔“聊天”是我的幸运!刚入学不久的时候,我曾在路上偶遇根叔一回,那时只觉得他十分威严、气场十足,这回拜访前我还是心中有些忐忑的,但开始后,那种紧张的感觉一下子就没有了。“如沐春风”用来形容那时的感觉再贴切不过了。根叔谈到我们这一代与前辈们都遇到了“选择”的问题,他们遇到的太少,而我们遇到的太多。“不要纠结于到底做这做那呀,做好当下要做的事,就可以了”、“只有当你做好要做的事,才会遇到更多更好的机会”。我发现我自己就时常花更多的功夫在犹豫、徘徊上,就做不好应该做、正在做的事。根叔还谈到了“独立”,讲到他在国外读书的经历,他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独立性。我也即将去德国继续完成学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就是我今后生活的写照了吧!根叔亲切的谈话、教导,让我收获了很多,这帮助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找清了前进的方向,感谢根叔!

——机械学院 李凯

程时杰院士

程时杰院士也算是一位比较健谈的科研者了,他同我们坐在一起聊了很久。程院士不仅谈到了有关学院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感想,还亲切地询问了我们毕业之后的打算,或保研、或出国、或工作。谈及我们的人生理想时,听到我们之中一位同学说至今仍保留着做科学家的梦想时,程院士不禁欣慰地笑了起来,并鼓励我们要保持执着追求梦想的决心,一定不要轻言放弃。当我们问及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处理应对时,程院士殷切的期望我们要学会循序渐进,切忌囫囵吞枣,掌握原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随着谈话氛围愈发活跃,程院士也和我们分享了他当年高考、填报专业、出国留学等经历,让我们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电气学院 江博游

大学的日子过得很快,毕业后如果不继续求学的话就要迈入社会了,压力可能会很大,要买房、要买车,再过几年就要结婚了,有了孩子之后要考虑孩子的成长,日日忙碌。我们在忙些什么?忙着死还是忙些活?这几年梦想似乎变成一种很空的东西,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它挂在嘴边,渐渐的也从心里把它抹去了。985大学的学生们脑子里都是钱,那未来又何去何从呢?我们是该有些追求的,多尝试,并且追求卓越,始终对未知保持好奇心。和程院士的交流中,受益匪浅。

——电气学院 刘洋

陈孝平院士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毕业理事的一员参与院士走访活动,拜访陈孝平院士。有幸能够和陈孝平院士做简短的交谈,陈孝平院士向我们提出了他对我们的期望,希望同学们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也告诉我们在实习实践中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要多付出,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我想,对于即将走上临床岗位的同学们来说,只有拥有坚持不懈的品质才能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们来说,坚持地付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医管学院 袁音

马丁院士

马丁院士三十多年来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虽然平日十分繁忙,没有过多时间与我们交流,但短短的会面也能让大家感受到马丁院士的亲切和蔼。他平日里挤出时间真正关心同学们的生活,毕业季还为同学们写下了寄语——“同心同德,济人济事”。马丁院士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帮扶人事,造福社会。我相信我和定当与所有的同济学子一样,不忘嘱托,砥砺前行。

——法医学系 阳紫倩

我们感慨院士、学者们取得各种成就的同时,也被他们的谦谦君子的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为理想只身前行的勇气所感动。他们用一生的心血为年轻人铺下了前行的道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载着长者的期待,毕业生们踏上人生的新征程,一定会为祖国的繁荣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见,同学!

你好,校友!

今天,华中大是你们无悔的选择;

明天,你们将是华中大骄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