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消息 > 正文

​【校友动态】校友毕业论文获中国记协党组书记赞誉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10-17 】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楠)8月17日,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孝汉一行来汉考察,在武汉市会议中心举行了“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研究与旧址复修座谈会。河南卫辉市团委书记、我校新闻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陈娟及其导师顾建明应邀参加座谈会。会上,胡孝汉和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陈娟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历史研究》的研究成果,称赞它在“青记”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胡孝汉在阐述了“青记”研究和旧址复修的意义及方案后,评讲了陈娟的硕士毕业论文。他说,陈娟的硕士毕业论文是“青记”研究上的里程碑,希望陈娟研究继续下去。他还提出尽快把这篇硕士毕业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出来;同时再增补史料,修缮文本,作为一本优秀的专著出版;希望陈娟再打开思路,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体验当事人的心境,笔带感情。

围绕陈娟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及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加强“青记”研究、开展与高校的合作、修复旧址等话题,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王中桥,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席丹,武汉电视台《新闻集结号》编导陈海东,湖北省记协秘书长陈杰,武汉广播电视台台长何伟,中国记协国内部副处长赵菲、贾贺,长江日报记者王征等与会人员展开积极研讨,纷纷建言献策。

以匠心精神铸造“青记”研究的里程碑

■通讯员 胡方园

“越努力,越幸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毕业生陈娟在回望自己的学术历程时,有些兴奋,但更多的是感恩。8月17日,由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青年记者”研究与遗址修复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宣传部、武汉市政府、省记协、市记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等单位的专家与会。如今已是河南省共青团卫辉市委书记的陈娟,成为当天会议的焦点人物。会上,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对陈娟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这在‘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简称)历史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忘初心才能奔向更远的目标啊!”接过“青记”未来研究的寄语和嘱托,陈娟信心满满。

“战地记者”触动儿时情结 不怕困难挑战研究“空白”

笔者在武汉市会议中心见到了陈娟。她迎面走来,齐耳的黑发,穿着蓝色的长裙,说起话来底气很足,一副干练的样子。时隔六年,得知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填补了“青记”历史研究的空白,她感到十分自豪,“这也是平凡努力的成果”.说起当初怎么选了这个题目时,她笑着说,这源于自己从小对“战地记者”的崇拜情结,险象环生中透着智慧与侠义的生活让她深深着迷。

2009年,陈娟从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跟随顾建明老师攻读硕士学位。“一走进华中大就被美丽的校园迷住了。顾老师很有智慧,工作严谨、细致,又总是不声不响地照顾着学生。”提起往昔求学时的情景,陈娟颇为动情。

2010年,毕业论文开题前夕,几个时新的选题被导师否定之后,陈娟偶然看到“青记”成员回忆当年血与火的战地记者生活的材料,情绪又高涨了起来。“青记”成立于抗战烽火中。当时,大批青年记者纷纷奔赴前线,手执笔与枪,出没于枪林弹雨,写下了众多战况报道。可是,当前对“青记”历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背后一定还有故事!”

带着选题,陈娟迫不及待地请示老师。“相关资料的收集肯定是困难的,你能坚持做到底吗?”顾建明审视着这位学生。“能!”陈娟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一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陈娟几乎就到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但是,史料非常薄弱。国内对于“青记”的研究最多的集中在《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范长江与“青记”》这两本书中。书中的文章大都只是当年“青记”的老会员回忆自己经历的片段。在网上检索其它的学术期刊和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时,输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检索,仅有3篇文章符合要求;再输入“青记”检索,得到78条,符合要求的只有14条,且内容大同小异。大多是回忆性文章,真正的研究几乎没有。书中的一些信息有的自相矛盾,有的时间有出入。有些资料,只是回忆者在谈论自己的经历,没有人详细考证“青记”历史本身。其它关于“青记”的零星记录更是散见于各类文章之中,无法连贯起来。

陈娟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导师面前表下的决心有些大了。然而,只要是她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做到底。在顾老师的指导下,她尝试突破资料缺乏的障碍,另辟蹊径:查阅地方志!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她后来的研究帮助巨大。

克服障碍收集扎实史料 分析精当获得专家肯定

查阅地方志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挑战,既不能翻炒现在的观点,也不能掉进旧时的坑。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在厚厚的原始资料里筛选史料成了发现的必经之路。

“刚开始也会读不下去,因为全是繁体字,而且字体非常小。一本厚厚的书里,有关‘青记’的记录往往只有一两行。”但是,每当陈娟翻阅到“青记”会员英勇冲进抗日战场的故事,看到他们从枪林弹雨中发出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战地通讯、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新闻照片时,她就会激动得爱不释手。

陈娟觉得,让“青记”的精神传统延续下去,是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子的责任。“青记”的史料正在逐渐消失,如再不“抢救”,恐怕历史全貌将永远无法还原。“这是让人十分痛心的事情!”陈娟觉得有义务坚持做下去。

在收集过程中,陈娟对于“青记”的分会、办事处、通讯处等分支机构数量的考证,对于某些分支机构成立时间的考证,以及对于总会与分会所办刊物及其数量的考证,都是在故纸堆中“抢救”出来的历史发现。在梳理“青记”史实的同时,陈娟也不断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通过分析、批判,得出合理的论断。

这期间,“老花镜”成了陈娟的“标配”。她还对照着 20世纪30年代的老地图,到汉口“青记”遗址和当年的“记者之家”实地探访。可惜的是,抗战遗址许多已经随着岁月而消失或损毁了。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陈娟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有高高的一摞了。顾建明叮嘱她:“先把这些资料看完看透,把史实都考证准确了,再去写作。”

又经过两个多月不断与老师一起探讨,题目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历史研究》的硕士论文终于完成了。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通过邮件看到这篇硕士论文后,回复道:“介绍、分析细致精当,是一篇较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值得肯定!”

研究成果引起关注 岁月不会淹没“里程碑”

2011年毕业后,经过6年基层工作的锻炼,陈娟被选拔为共青团卫辉市委书记。2017年8月中旬,陈娟接到中国记协通知,请她到武汉参加由中国记协主办的“青记”研究与遗址修复座谈会。她当年的硕士论文将是会议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正一头扎在基层工作中的陈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座谈会上,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点评陈娟的硕士学位论文,称其为“青记”研究上的里程碑,并对陈娟未来继续研究“青记”寄予厚望。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王中桥也说,陈娟的硕士毕业论文很有贡献,它提醒并帮助了整个社会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及其意义。

顾建明老师看到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肯定,很是高兴。在他眼里,陈娟是一个朴实、认真而热忱的学生,对专业怀有理想,能够潜心、执着地去探索,他也深知这篇毕业论文“做得很辛苦”。他说,这篇论文无论是考证、梳理,还是分析、批判,都很深入。陈娟在研究上很投入,能潜心于史料,并置于历史中思考,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在论述上,讲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结论客观中肯。“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治学训练和性格提纯的过程,历史真相渐渐清晰,学生朴实、认真、潜静的一面也刷亮了。”

面对大家的肯定和鼓励,陈娟坦言,自己近年来对“青记”又有了新的理解,重新思考过自己的论文。“‘青记’历史的完整真相是所有新闻人的期待,论文中也有未尽的遗憾,我今后会努力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