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消息 > 正文

【校友动态】捐赠丨赵宪尧教授:执着信念,心怀感恩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11-16 】

赵宪尧教授,1959年在我校学习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1964年毕业,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奉献芳华;一把计算尺,拉出了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栋栋建筑;正逢改革,从无到有,手写出专业新篇章;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两个字是友善,对人要友好,善良,懂得感恩。作为原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教授,他帮助、教育学生,理所当然。

一生,他始终坚守信念,心怀感恩。今年11月他捐赠20万元在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设立奖助学金。

赵宪尧教授与学院毛勇杰副书记谈话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

1959年,刚高中毕业的赵宪尧在探访老师的途中路过武汉长江大桥,桥下江水汹涌,桥上无轨电车沿桥驶过,大桥的宏伟着实让青年时代的赵宪尧震撼了,他想着,这样的大桥,我要是能参加建一座该多好。在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荣的思想影响下,赵宪尧报考大学的第二表第一个志愿选择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专业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立志修桥补路建房。

1964年,赵宪尧完成大学学业,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他在分配志愿上填写上“服从祖国分配”,和其他三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山东省济南市。开始则在施工单位和工人一同劳动,绑钢筋,挑土,炒拌沥青混凝土一样不落。劳动同时参与设计,和华东市政设计院同事一同设计了他人生的第一条道路——济南市文化西路,第一座桥——杆石桥。该路通过山东医学院、山东剧院、博物馆,当看到道路,桥梁从图纸变为现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喜悦油然而生。“当时心情真的很不一般。”谈到此处,赵教授异常兴奋。

随后调配到石油大学,小家也随学校从北京迁到了山东胜利油田,彼时校址还是盐碱滩一片,荒凉无比。就在这里,他自主设计了盐碱滩上第一批砖混结构楼房,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大跨度大礼堂,并克服困难,在此搞起了第一批绿化。正是他们同行者的辛勤建设,如今的石油大学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赵宪尧教授在石油大学设计的建筑、桥梁

从无到有,手写专业新篇章

1984年,赵宪尧调到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因为学科需求,需要成立新的交通工程专业, 全国首批交通工程专业创始人李泽民教授对他说:“你来负责交通工程专业吧”,本来对于桥梁,赵宪尧是喜爱的,喜爱它的美,喜爱它的计算,即便如此,他还是服从了安排。

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设交通工程的大学,赵宪尧面临的是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教材的困难。除了部分从国外引进的资料外,讲稿,教材均是他同李教授一笔一笔写出来的,然后油印发给同学们。他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通常一学期的课程,就要花上同样长的时间来准备。

“咱们做一行就要爱一行,造桥,咱们就要爱桥,做路,咱们就要爱路。”谈到此,赵教授说。

心系感恩,更是雪中送碳

赵宪尧已退休十余年,当退休金是他主要生活来源的时候,他却拿出储蓄的资金在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学院、建规学院设立助学基金,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子们。

“那些有志于学习,和有能力的学生,如果是因为经济条件不能够继续深造,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不但对于他个人是个遗憾,对他家庭是个遗憾,对国家也是一个遗憾。”赵宪尧在对于设立基金的初衷解释时说道。

赵宪尧教授一家三代人,均求学于华中科技大学(赵宪尧曾求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与同济医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赵宪尧对它有深厚的眷恋,感恩之情。取水于此,涌泉回报,一生勤恳的工作已然是最好的回馈,退休十余年后,赵宪尧还希望能通过设立基金这样的方式更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恩与爱心。

对于个人求学,执教期间的经历,赵宪尧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大学中确实存在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遗憾。求学给了他更多的选择,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堂哥就因种种原因错失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如今身处乡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异常艰辛。执教期间,赵宪尧也曾发现几名研究生体质很瘦弱,询问后才知,他们买饭都没敢加肉。

他说,“我真心希望这笔钱对于困难的学生们来说是雪中送碳。”

为人求学,“真爱学习”

对于当代大学生,赵教授说,我希望他们“真爱学习”。

,做真事,说真话,真学习。作为专家,应当真心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学生,那就要付诸真心对待学习。

,爱自己,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声誉,小则诚信考试,大则诚信为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热爱每一位人民,热爱自己的父母;爱老师,包容老师的不足,尊敬每一位授业解惑者。

,学问不分彼此,问老师,问同学,问网络,应当通过一切途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不结合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平常练习,毕业实习,我们都应当重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本领,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