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付蕾
“就叫我青山吧。”

“非洲的青山”,原是海明威一部小说的名字,陈见星将它作为自己的别名。“希望人们看到这个名字,能联想到非洲壮观的景象,而不仅仅是贫瘠和荒芜。”在母校华科的八号楼,他刚刚结束了一场“和大猫一起生活的日子”讲座。舞台背景是一幅他拍摄的照片:几只威风凛凛的雄狮特写,后方,是广袤而壮丽的非洲大草原。
眼前的陈见星,说话的声音出人意料地温和。灯光下的他,肤色很白,似乎没有在大草原上受到烤晒的痕迹。三十八岁的他,似乎仍是大学生的样子。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已经在非洲大草原和狮子猎豹们生活了十一年。为了心之所向,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表现得异常坚决。
来自湖北武汉的陈见星,如今是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驻中国办事处的代表,也是中国长时间观测拍摄非洲野生动物第一人。2013年初,他出版了野生动物纪实小说《鳄鱼湖畔的狮群》;2013年4月和7月,陈见星作为现场解说专家,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节目。2013年9月,《China Daily》发表了关于他的专题报道,将他称作“中国狮子王。”
上小学时,一期《动物世界》向陈见星打开了塞伦盖蒂的大门。这个位于坦桑尼亚的生物保护区,从此在陈见星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羁绊。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着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还是个小男孩的他,已经对那儿的野生动物如数家珍,无限神往。自此,陈见星就热衷于搜集一切有关塞伦盖蒂和野生动物的文章、图片和纪录片,并立下了“此生一定要去塞伦盖蒂看看”的誓言。
少年时的梦想,最终引导了他一生的方向。
大学时,陈见星和一帮野生动物爱好者建立了一个QQ群,并有一句豪迈的口号:做最专业的业余爱好者。2004年,陈见星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英文系,研究生专业则是经济。05年,陈见星成为了外交部的一名公务员。在单位外派时,他毫不犹豫地在申请表上写上了坦桑尼亚。但是碍于工作纪律,直到08年,陈见星才在一次集体旅游第一次踏上了塞伦盖蒂的土地。不满足于短短三天的走马观花,09年底,陈见星辞掉了公职,加入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参加坦桑尼亚南部新的保护区的规划工作。12年末,陈见星担任坦桑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中国事务的助理,并获得了免费进入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授权。
“至此,我终于能够实践自己的誓言,和那些传说中的探险家、研究学者一样,自由地在草原上纵横驰骋,细致观察各种美丽的野生动物了。”
理想主义者的理想和选择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任何东西。”陈见星笑称自己是比较“奇葩”的一类人。“到了一个岔路口,你就必须得做出一个选择,决定好了就没有退路,得硬着头皮上。”初从外交部辞职,去一个小山村里做保护区规划的工作的时候,陈见星一时间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但也因如此,被逼上绝路了,你才能激发潜能。”
初到坦桑的生活,与世隔绝,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那寂寞而艰难的一段时光,却是陈见星在坦桑11年来最值得怀念的日子。那里是坦桑最贫穷的地区,大部分人住在用树枝、泥巴和棕榈叶搭成的茅屋里,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黑色的蘑菇。每天要打水上山。而且那里经常有长达10小时的停电状况。“我就躺在屋外的地上看星空。一次兴起,我下山去抓螃蟹,一小时就抓了50斤,用大盆搬回山上,却发现钥匙丢在了沙滩,我又下山趁着月光找了3个小时,等回来时,螃蟹不是爬走,就是死掉了……虽然那时生活很辛苦,我却还是最喜欢那里,喜欢当地人的笑容,喜欢那单调却美味的食物——烤鸡、烤鱼、烤牛肉……”
当地人的淳朴和热情洗化了他内心长久以来在社会和工作中积累的毒素。“现在想来,我的选择并没有错。”
生命中那么多的选择和岔路,渐渐地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多年来令陈见星魂牵梦萦的浩瀚无垠的草海,奔跑的狮子和跳跃的羚羊,逐渐变得清晰而鲜活。
美丽与危险并存

悲壮的角马横渡、野兽间的角逐、狮群的繁衍生息……这些令人心灵震颤的场景,呈现在陈见星的镜头里。但草原上不光是野性和美丽,也暗藏着危险。
“在塞伦盖蒂最大的挑战,不是简陋的物质生活,不是远离城市的孤独,而是直面野生动物生死的瞬间,如何保持无动于衷。”
在陈见星的新书里,他提到,一次开车回营地时,一只后腿受伤的雌狮瞪大眼睛望着他,目光带着渴望,旁边是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幼狮。犹豫再三,陈见星认为不应该干预自然淘汰,只好发动车子离去。晚上,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全是雌狮那绝望的眼神。第二天,雌狮和幼狮都死了,尸体被一群斑鬣狗和秃鹫分食。
自然界是残酷的,陈见星深知这一点。为了不因情绪激动而影响拍摄效果,他只能保持旁观者的态度,不去干涉动物们的行为。
保护区内,最危险的不是狮子或花豹,而是盗猎者。陈见星经常在营地独自睡觉,尽管有时狮子会在附近走动,低吼声清晰可闻,他也不担心遭到攻击。但如果不幸碰上了盗猎者,陈见星只能选择逃跑。“危险主要来自恶劣的天气、湿滑的道路和盗猎者。至于狮子,从来没有攻击过或企图攻击我。”他意味深长地说:“比起狮子,人才是最危险的动物啊。”
草原的守望者

(图片均由陈见星本人提供)
“一望无际的金黄草原、撒开四蹄玲珑跳跃的瞪羚、花岗石上孤独的花豹、挂满狮子的香肠树、扭动着丰满大屁股的斑马.........每晚我合上眼睛,这些景象就浮现在我的梦境。我知道,我该回去了。”
——出自陈见星《塞伦盖蒂的奥德赛》
能把爱好作为职业的人并不多,把对动物的热爱做成一生的职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当年一起喜欢野生动物的同学里,只有陈见星成为了野生动物的专职拍摄和研究者。
谈起动物,陈见星仿佛提到了老相熟的朋友。“我天天跟它们在一块儿,就像同事一样。草原上有趣的事情太多啦。”曾有一只跟陈见星比较熟的花豹,生了一只小豹子。外出捕猎时,无人看管的小豹可能会被其他野兽吃掉。于是,花豹就在白天会把小豹叼到陈见星所在的营地附近,等到晚上,它再把小豹叼走,营地俨然成了它的“托儿所”。“可能它觉得,有人的地方是很安全的吧。”
陈见星珍惜动物们这样纯粹的信任。他为狮子和猎豹取名,在他的朋友圈所晒的照片,大部分都是野生动物:迁徙、角逐、慵懒地打盹、撕咬食物……照片上的陈见星安静地坐在离狮子不远的地方,气定神闲,仿佛在自家的院落里晒太阳。照片的旁边附着一行字:希拉(狮子的名字)对我从来都是这样温柔,从来没有哪只猎豹和狮子对我造成威胁。
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的这些年里,他越来越以一种“动物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了。
“我见到动物的数量远远多于见到人的数量。”多年来和动物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对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很不适应。陈见星坦言,跟动物相处容易得多,跟人就比较复杂。“动物是很纯粹的,没什么功利色彩,也没有害人之心。跟他们相处很轻松。”
在《塞伦盖蒂的奥德赛》的后记里,他这样写道:长时间在草原上,我似乎都塞伦盖蒂化了。我越来越不想回到城市,越来越不想呆在房间里,也越来越不善于跟人打交道。清晨醒来,洗漱完毕,我坐在屋外的石板上喝咖啡吃面包,小鸟在手边跳跃,黑斑羚和蹄兔在眼前吃草,远处蓝天上盘旋着一两只鹰隼,空气中带着泥土的清香,心情无比美丽。然后,我会开车进入草原深处寻找动物们,记录它们的细微变化,拍摄他们的一举一动,直到太阳落山之后才回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这条路或许没有终点。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做一名草原的守望者,这不是一种幸福,而是我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