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消息 > 正文

第六届校友企业家论坛精彩观点摘登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10-12 】

企业要有健康的危机感

丁宏祥 国机集团副总裁、国机汽车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家协会会长

对于变化,有人把它视作强有力的危机感,有人在变化面前茫然、焦虑,我想以三星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四月份我随国资委的代表团去了三星两个星期,三星从93年开始它的第二次创业,短短20年时间,成为韩国乃至亚洲的一流企业,它的经营哲学和创新之道非常令人震撼。

07年金融危机时,三星的表现证明了一个观点:危机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危机,但是对于有准备的人是绝好的机会。正是07年的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塑造了新的三星,因为危机应对得当,08年三星的营业几乎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新经营的本质就是变化,有一句话叫“除了老婆孩子不能变,其他都能变”。作为家族企业,三星在改革时候也面临巨大阻力,这不仅是利益上的问题也是认识上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变化?这是基于一种健康的危机感。

一个人的成长可能首先来源于恐惧,健全的危机感对于个人和企业的成长尤为重要。三星改革的第一项就是改变“朝八晚五”的作息时间,变成7点上班,留出培训的时间,后来很多韩国的企业都在学习这一点。

那么如何面对变化呢?首先是先知,知道哪些行业可能会对原来的传统行业产生冲击就要提前投入;其次是利用现有优势去限制新的产业的优势延长;再次是把它收购或者提前退出把资源投入其他产业。

三星面对变化的选择是不间断的创新,这也是21世纪的游戏规则。

永远直面挑战

胡扬忠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公司 总经理

在2012年的时候,海康威视占据全球8%的市场份额,排第一位,今年应该会达到9%,这也是海康威视的第12年。我觉得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有一些规律的,市场变化的时候总会有公司兴起,也会有公司倒下。

像我们这个行业,90年代活跃的10家公司,如今大都不再存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企业也像波浪一样一拨拨更新换代。当今这个行业有两个趋势:一是数字化,二是高清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对企业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这一年,我们企业也经历了一些纠结:是否要对现有的产品保持持续的投入?什么时候去做,时机能否把握好?去做这些业务的基本能力够不够?这些也体现了管理和经营的冲突,赚钱的业务、消耗现今的业务以及不确定的业务,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预期。

海康威视目前主要还是在做安防领域,移动终端兴起以后,会不会受到民用市场的影响呢?民用安防什么时候兴起,我们也说不好,但是这一块我们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什么时候业务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变化之后需要采取怎样的业务模式?

行业市场从单一的销售向安防解决方案的转变,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继续做安防还是延伸到业务系统里面去?对于海康威视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过去的12年,海康十分幸运,我们非常清楚,每家企业最终都会倒下,海康也会倒下。

我是第一次参加校友企业家论坛,我们当时进华工的时候不太懂什么东西,出华工的时候都是有梦想的,也非常幸运在过去的12年和当时的同学一起做了这家公司,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在品牌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借这个场合,也谢谢华工,谢谢大家!

华为的“发展经”

洪天峰 方广资本 CEO

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校友企业家论坛,感谢龚虹嘉邀请我过来,我是软件83级的,90年读完研究生离开华工,在南京邮电学院当了三年老师,觉得没意思就去了华为,在华为呆了18年多,华为也有很多华工校友。

在华为我的经历比较丰富,这也得益于华工,华工培养人才就是“哪儿需要往哪搬”,我在研发、人力市场等都呆过。我在前年底离开华为,创造了方广资本,很多校友都是我的投资人,给了我很多鼓励和信心。

华为经过20年的发展,从几个人到现在16万人,研发有8万人,华为经历的变化很多,这也是IT行业的常态,那华为究竟是怎样适应变化的?在华为业务管理有三个框架:如何做正确的事?如何正确地做事?如何保证持续做好?

在华为的业务管理里面,我们有一些基本的假设,这一点特别重要。华为就是以规则的确定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和未来的不确定,预测很难就只能加强规则建设,规则制定的依据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制度是很强大的,制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只有规则确定了,才能减少侥幸心理,减少机会主义和钻营风气,希望能从推出好产品到制度性地推出好产品。其实客户不需要惊喜,谁去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重复可预期可持续改进,这样才能和客户之间建立信赖。

任总曾经提到四个阶段:呼唤英雄,人人争当英雄,给英雄套上“枷锁”,遍地都是英雄。我们希望,普通人在华为能干出不普通的事情,华为在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消灭英雄的过程。

企业要提早重视新媒体的潜在价值

梅绍华 证券日报副社长

演讲之前,我要表扬一下记者团的小团员,他们正利用“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官微在新浪微博上对我们这个论坛进行直播。除了我们在座的两百多人在这里听之外,还有几十万的校友可以在很远的地方了解到我们论坛的内容,这就是新媒体的作用。

以前我们一提到宣传,首先想起的是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可是,这三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这里有一份数据,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到30%,1877年创办的华盛顿邮报在今年8月份以2.5亿美元卖给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最有钱的杂志是时尚类杂志。

这些变化的原因就是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带来了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个人干过很多报纸,《经济日报》负责过头版,又在杂志里当过总编辑,现在在《证券日报》担任副社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巴曙松分头开始做了自媒体,巴曙松校友做了一个自媒体叫“巴曙松研究员金融政策研究”。我当时想,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企业家资源,所以我做了一个“中国企业家思想”(CEOideas)的微信自媒体。我给它做的广告词:信息太多,时间有限,我只看有思想的资讯。

现在我的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思想有近三万订阅户,只做了两个月,我有信心到本年年底会有十万订阅户。这十万都是与企业有关的人,在一个圈子里,该有多么大的商业价值。现在中国最好的财经杂志发行量就三四万,而且纸媒还无法互动,我这个公众号可以互动。每天有三四百人给我留言,还有几十个人给我发语音过来,视频也有,可以和我交流互动。如果有十万个高素质的订阅户在一个圈子里,它将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企业品牌宣传不只是看传统媒体,要看新媒体要“三位一体”,网站、微博、微信,希望大家提早重视这三个东西,因为它对企业来讲价值太大了。

做经济创业型“蚂蚁”

张良伦 米折网CEO

米折网基本上是从身无分文开始的,2011年我从阿里巴巴出来时,身上只有几万块钱,什么都没有,米折网的第一套代码是我一个人写出来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下,米折网一年的销售额也能达到几十亿。

阿里巴巴公司有一条理念就是“拥抱变化”,和本次论坛主题一致。当时认为这只是领导的托词,当自己真正出来做企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理念是很靠谱的。我就从30岁以下的屌丝创业者谈谈对“变化”的看法。年轻人创业就有两个烦恼,一是自己都还不知道怎么做推广的时候,还要告诉员工该如何做;二是挣到第一笔钱心里就痒痒的,想着买房买车,有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

米折网做的实际是把流量从百度和腾讯搬过来,送给阿里巴巴,阿里给我们“辛苦费”,我们又要把“辛苦费”的一部分给百度、腾讯作为广告费。所以米折网是很依赖这些“巨头”的,他们每变化一次,我们的商业决策都会做出新的调整。同时,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公司起步更容易了,物流和支付都已经很完善,成本也不高,但要做大还是很困难的。米折网也会受到很多质疑,比如太依赖淘宝网,其实淘宝网是米折网的一个“天花板”。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要创业的可以拿到投资基金,还可以获取很多信息资源。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坏时代,我们就像一只蚂蚁,要去动大象的奶酪,一不小心就会被踩死,幸好蚂蚁只要咬上一口大象就会很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创业者就要经济创业,米折网基本就是经济创业。经济创业的核心是掌握时间上的优势,以效益出奇制胜,而不是节约成本。

开始创业的时候必须找准产品的定位和优势,然后就要快速上线,小范围引入一些种子用户试水;接着就是去拼资金、拼能力去整合各种免费和付费的资源,迅速把它市场化、规模化;最后是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和新的增长点。怎么在变中求胜呢?首先是融入生态,保持变化的敏感度,然后逐步摆脱依赖,建立独立的商业模式。变化是一种常态,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管理工具创新在于系统APP化

贺剑敏 北京圆通慧达管理软件开发公司总裁

如何通过管理运用工具的创新促进管理层?首先,要明确管理创新在创新中的重要性。一般的企业创新有三个方面:产品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其次,管理中要重视新型管理工具的使用。工具的变化带来行为模式的变化,比如说微信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信的营销方式。其三,管理工具中最重要的是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对于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创新途径就是是APP化。管理就要决策,决策就要信息,信息就要信息管理器。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MIS并没有很大升级和换代的进步,我们现在还在用70年代的MIS的思想。

我认为,下一个管理工具的创新就在MIS系统的创新,而MIS系统的创新又主要是靠它的APP化。AAP化就是将MIS中一个一个关联的模块用技术拆成一个个APP,用一个就下载一个不要就丢掉。如果这一点能实现,那APP就很容易用,也很好开发和便于管理。

Iphone的个人APP运用已经超过50万款了,安卓已经超过100万款。到目前为止,尽管有超过200万款APP,却没有一款用于企业管理的APP,一款都找不到!谷歌在尝试着干这个事情,我们公司也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理论上我们可以把你的APP和其它人的APP联系起来,数据互联互动。另外,我们的APP不受语言的限制,各种语言都可以使用,而且可以拆成一个个使用,比较方便。

打“专利战”需成片成网

何春晖 国家知识产权局处长

小米科技是2010年4月成立的,当年年底完成了第一轮融资,额度为4100万美元,当时估值是2.5亿美元。经过4轮的融资后,它目前的估值是100亿美元。雷军预言,小米科技2013年的营收将达到280亿元,2015年将达到1000亿元。那他的雄心壮志从哪来的呢?

我们从专利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从2012年开始,小米的专利申请增长比较迅猛,雷军也曾说“三年之内小米的专利总数要达到1000件以上”。小米有100多项对新的安卓系统的研发,如果安卓系统是核心技术的话,那小米就是在做一个外围的布局,以便组成一个密集的专利保护网,以便以后与安卓系统进行抗衡。

微软收购诺基亚后,诺基亚保留了一些系统研发的核心技术,并且把专利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意味着诺基亚未来可能成为一个专利的输送方,一定时期后,诺基亚可能会提起专利方面的诉讼,一般情况下又会达成和解,即凭借授权专利使用,得到高额使用费。

在新的商业环境下,这种专利战争会越来越激烈。另外,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会是今后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趋势,美国已经在专利审查和专利授权上慢慢地放开。去年,我们国家的专利申请数达到了205万件,居全球第一,但里面的水分很大,有很多垃圾专利。这可能行政手段起了一定的作用,或者是申请人对专利的申请没有上升到价值的高度。

我们说的专利申请,不是追求量,而是要有质,国外是这样评价我国的专利的:“要除以5”。我们常说山寨,其实我们是鼓励山寨的,但我们的限度是不侵权。现在很多东西的核心技术都在老外手里,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小的革新和改动然后使之成片,形成一个立体的保护圈,就可以和外国的技术抗衡,有谈判的资本。

专利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一个是体现在专利的保护范围,如果申请文件的权利要求过长,它的保护范围就会比较窄,也就是说这个专利在以后的保护上力度和价值不够大。企业在申请专利的时候要有统筹的考虑,不要一次不能只申请一个专利,而要考虑成片、成网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