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特约记者 农晓娟)
“来来,坐吧,今天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过多的寒暄,这位慈祥的老人(我今天想了下,是不是改成长者比较恰当)立即带我进入了正题。
“聊聊华工的回忆,也想了解一下上海大学近些年在教育上的改革。”一提到教育,这位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20多年的老校长眼前一亮,话匣子立即打开了。
他是我校82级校友,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周哲玮教授。在学生中间,流传着校长的一个“三不”故事。“做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生活。我在党校接触过不少企业家,他们比我有钱,我比他们有知识,我们选择不同的路,相互尊重。到现在,我吃饭还是‘三不’:不点菜、不敬酒、不买单。”在一次学生与校外企业的创业交流会上,周校长用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话音未落,满堂欢呼。
他对生活容易知足,但在教育管理上,他又是一个“不满意”的校长,“从来不觉得现在的状况是最好的,总觉得我是有可能把这个现状再进行改变。”正因如此,他经历了一次次人生转折,也一次次在事业上取得了突破。

难忘的求学时光
1977年10月,邓小平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武汉小伙儿周哲玮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那时已经27岁了,没读过高中,初中毕业,要不是原先的限制条件最后都没有了,差点就没机会考。一听到能考,我就下决心去考,差不多也是最后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哲玮顺利考入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本科毕业以后,带着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对故乡的眷恋,周哲玮考上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
那正是朱九思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大步向“中国的MIT”目标前进的时代。周哲玮记得,朱校长当时经常在露天电影场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他提出华工要做中国的MIT,不光和老师讲,还要亲自号召学生。他要大家学英语,讲图书馆的资料,有时会非常激动,离开讲台,到舞台边上挥着手讲。”据周哲玮回忆,朱校长当时非常严厉,如果下面有学生走神,被他发现了,就一定会停下来。
严厉的朱校长对教师们关怀备至,有一件事让周哲玮记忆犹新。一次,力学系的一个教授要到学校某工厂调一台设备,却被厂里的工人拒绝。教授很着急,说:“不借我就告诉朱校长。”结果厂长一听慌了,立马把设备借给了教授。
“朱校长对老师的关心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在大家都还在清理文革伤痕的时候,朱校长就把那些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别人不敢用的老师请了过来,一下引进了400多名老师,使得华工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师资力量有了根本改变,从地方学院一下子变为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周哲玮说。除此之外,朱校长还十分关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时钱伟长对大学办学一直有着自己的想法,在全国到处讲学。朱九思就如何办大学和钱伟长进行了沟通交流,很快,朱九思抛出了橄榄枝,邀请钱伟长做华工的兼职教授,帮着带研究生。
“这都是在华工的整体策划中,当时华工是一所工科院校,朱校长希望发展理科、文科,请来全国最好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带研究生,再成立研究所,再办成系,很快地就把学科建设起来。”
周哲玮正在力学系读研一,幸运之神很快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和系里另一名同学被告知,他们被推荐做钱伟长的研究生。“我们都很兴奋,很快,就见到了钱先生。”
这是周哲玮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在华工短暂而充实的研究生时光,也给予他深刻的影响。
“54个小时”的启发
第一次见到钱伟长,周哲玮就被下达了一个“任务”——每周学习54小时。“钱先生要求我们每周学习54个小时,不要加班加点、不要熬夜。是这么算的:一天工作9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一天24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9个小时,还有7个小时,三顿饭算3个小时,那还有4个小时玩,把时间分配得好的话,足够了。”
这个“54个小时”的学习要求,给周哲玮后来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发展创新拔尖人才很大启发。通过设置试点班、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短学期改革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实验,2011年秋季,上海大学第一次进行大类招生,将原有七十几个本科专业分成三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学工学类。
“我们是在办大学,而且是要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都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的,我们的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亲历了朱九思为将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一所一流综合性大学所做的努力,而钱伟长校长在言传身教中,使周哲玮就如何将上海大学建成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综合性大学给学生提供的机会远比专科性的多。希望有一天,上海大学的学生每周上课不多于十个小时,但学习时间不少于54个小时,在这样的框架里,就容得下那种拔尖的、创新型的学生了。”他严重怀疑依靠层层选拔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那点创新精神早就给扼杀干净了。希望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中,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给学生更多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给学生更多的平台,是与周哲玮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过程中不断提及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社团,学校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平台去培养你的素质,具备这样的素质,就能在各行各业都能发挥你的角色。”
他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培养出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领导者。“有人怀疑,像上海大学这样的地方大学,能够培养领袖人物,需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吗?”对此,周哲玮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说领导者,并非就是指主席、总统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新兴的企业、需要脱贫的村庄、亟待实现转型的各级政府和研究领域的新方向都需要这样具有创造性、创新能力的领导人。”
这样的领导人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培养。“在这种通识教育下,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还能团结一群人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改革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一个人的成才也不能一蹴而就。周哲玮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也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不满意”的状态,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要什么都满意了,还能做什么呢?你必须要做什么。”他同样也是这样要求上海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以后,不能因循守旧、自得其乐。你必须要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要明确是什么问题,而且都不是单打独斗解决问题,要团结一群人去解决问题。”
周哲玮多次提到朱九思、钱伟长这两位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的老校长。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决心,也寄予了他无比的勇气和信心。既然选择了改革,就注定了要一路风雨兼程。“老的模式做起来比较省力,新的东西比较费力,需要时间去转化,对学生、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既然选择了,就做下去。”周哲玮一脸坚定。

校友寄语:
希望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华工的学生应该发挥老华工的传统,能吃苦、能开拓,敢做一流的事儿,就一定会变成一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