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消息 > 正文

校友姚欣: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4-29 】

人物简介:姚欣,1980年出生,河南郑州人,1999年保送我校计算机学院就读。现任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总裁,PPLive创始人。 (本文转自大学生创业网□经济视点报首席记者 李中海)

7人创业团队

姚欣是谁?早在几年之前,相信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还会感到十分地陌生,并未像现在被社会所公开关注。然而,正是这个在研究生一年级就辍学创业的80后,凭借着对网络视频PPLive的创新开发和专注研究而一跃成为了IT行业一颗闪亮的新星。

在业内,人们已自觉不自觉地不时将他与马云、比尔·盖茨联系在一起,甚至相提并论。

那么,姚欣到底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和殊荣?

据公开资料显示:姚欣,1980年出生,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作为80后科技创业者的代表,他从小就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探求互联网知识的同时,立誓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如果说,从以上简述中看到的姚欣是一个富有梦想和激情、对互联网有浓厚兴趣的年轻创业者,那么当你看完以下故事,便知晓其成功背后的诸多自然和必然之处。

早在1997年、1998年,姚欣就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河南省一等奖。2003年,姚欣获得IBM“优秀中国大学生”奖学金,并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9月—2004年9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结构专业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开始着手致力于研究P2P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持续至今。

2004年年底,姚欣休学创业,并于2005年4月创办了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

和诸多IT创业先驱一样,姚欣的成功也源于他对网络的创新技术开发和运用。只是早在创业初期,他的身上就显现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天赋与才气。

姚欣透露,起初他的创始团队一共只有7个人。

姚欣回忆说,当时,7个人蜗居在仅几平方米的临时工作房内,便开始了创业征程。然而,正是在一无所有、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姚欣带领其核心开发团队展开了层层技术攻关,发明了适合大规模网络视频传输的ALM流媒体技术和核心算法。

其实,早在那时,姚欣及其团队就已经拥有了《基于点对点传输协议的设备中用于下载分片的方法和装置》、《在互联网中用于加速点播多媒体内容的方法和装置》等10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这无疑为他及其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更使姚欣坚信:低成本、高效、智能的网络视频必将是互联网世界的又一块蛋糕、又一片蓝海。

赢得风投青睐

姚欣的自信并非源自盲目的自恋。

比如,他所开发的PPLive网络视频技术计算效率超过全球同类型流媒体技术500倍,技术支撑很强大;2008年,他发表的《设计与分析大规模的P2P视频点播系统所面临的挑战》,被计算机网络通信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SIGCOMM录取为年度专题论文,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诸多国际知名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广泛研讨与引用……

其实,这还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带来的影响。

早在2005年,还是学生娃的姚欣就曾获得国际知名风投公司软银的几百万启动资金支持。这无疑让他这个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信心大增,更使他相信只要有好项目、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作支撑,根本就不用为资金犯愁。

事实上,姚欣的话在其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姚欣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截至目前,他的公司已引入包括软银、德丰杰(DFJ)、浦东科投等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4000多万美元资金,而且几乎每年他们都能从风投公司融到新资金。而这也成了苦于无处找钱的同行和其他公司极为艳羡与不解的事情。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风投无论在任何境遇下都乐于青睐姚欣?

对此,姚欣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初软银来实地考察公司时,他是骑着自行车接待对方一行的,而且办公室布局非常自然、毫无打扫和修饰。然而,真正打动风投的不是姚欣无畏的真实,而是其项目独具核心价值的技术创新和无限前景。

经过5年的发展与沉淀,姚欣的公司已搭建起了核心管理团队,已从7人的小规模创业团队发展成为拥有200余名员工和完善的管理体系的技术型互联网公司。目前,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高效、低成本网络视频流媒体技术,成功实现了从用户基础、技术创新、整合数字营销的角度,7×24小时向全球1。75亿华人网络用户提供清晰、流畅、高品质、多达数万路的直播、点播影视服务。而根据最新的《中国网络视频核心企业竞争力评估报告》显示:PPLive已因其技术领先、产品形态优质,稳居网络电视行业之首。

恪守三个“决定”

与别人相比,姚欣这个80后更富有创业激情。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姚欣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娱乐平台和营收模式;从“研一”辍学创业到在商海艰辛求索,他始终坚守着“改变一代人生活”的使命不动摇;从公司遭遇一次次挫折到成长为如今的行业领先者,他的激情不但没有消退,反而与日俱增。

“态度决定一切,技术决定优势,内容决定成败。”这是姚欣在公司运作过程中一直恪守的三个“决定”。

也正如姚欣所言,正是因为一直秉持这样务实的经营理念,在注重技术研究和内容支撑的同时,公司才创下了国内P2P网络视频行业的诸多奇迹:2006年,网络同步首播冯小刚导演的大片《夜宴》,开启了国产电影网络发行新时代;2007年、2010年,与湖南卫视及金鹰网合作,分别开通“2007网络超女”、“2009年快乐女声”、“2010年快乐男声”直播平台;2007年,承载“超女”总决赛50万人同时在线收看,创下当年最高网络在线收看纪录,2010年更是创下累计超过千万的观看人数,打破此前同等娱乐直播节目的网络收视纪录;2008年,作为CCTV和北京奥委会的网络技术合作伙伴,全程直播2008北京奥运会,并创造了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00万的全球最高纪录;而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累计近1。5亿网友和球迷打开PPLive,进行赛事的直播收看。

2008年,PPLive成为第一批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互联网企业,并与300多家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及传媒公司合作。2006年至今,PPLive连续三年获得由“清科中国Zero2IPO”评选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2009年,PPLive作为全球100强中唯一入选的网络视频企业,获得“最具投资价值企业”称号,荣登最具影响力的科技风险投资杂志《Redherring》(红鲱鱼)。与此同时,姚欣本人也获得了年度中国互联网新营销先锋人物奖、十大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

如今,PPLive已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用户数最多、覆盖面积最广的P2P网络视频软件,拥有超过2亿的庞大装机用户群体,软件累计下载超10亿次,活跃用户高达8000万,用户粘度位居同行业榜首,每天1200万人次不重复独立访问,同时在线人数超过800万,人均周使用时长17小时。

不断的超越,是领跑者独具的气质。

尽管历经5年的厉兵秣马和积淀,公司整体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姚欣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捐助汶川地震,并利用PPLive直播抗震救灾;聚焦上海世博会,推出网上活动和展示专区;联袂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直播跨年晚会直播……2011年,在保持国内网络电视行业第一的同时,姚欣还将公司的发展触角伸向了国际化网络电视新媒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东南亚等更多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PPLive带来的各类在线娱乐视频服务。

“我们要改变一代人的生活”

——专访姚欣

“河南不是IT产业洼地”

经济视点报:你是河南人?每年春节都回来吗?

姚欣:对,我的老家就在咱们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平时有时间我都会回来,每年的春节倒不一定,我很可能会带家人一起出去逛逛,不过,每年的元旦、五一、十一我一般都会回来。其实,我的父母对上海这边的气候、饮食等还不大习惯,他们还是比较喜欢在咱们北方多待一些。

经济视点报:还是比较习惯老家的生活。

姚欣:对,我也是。比如,早上我就爱喝胡辣汤,中午爱吃烩面。经常有人说请我去饭馆吃饭,我说不要,能不能去路边吃。这次实在是没时间了,不然我一定会在郑州好好逛逛的,河南这几年变化很大,包括郑东新区建设,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我是一个地道的河南人,只是在上海创业。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创业者,我现在被提名到团中央,参加第六届“团中央青年创业十大人物”评选,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河南人的新面貌、新形象,得到别人的认可,我感到很骄傲。

经济视点报:你觉得河南的互联网行业发展怎样?

姚欣:就拿我所处的IT行业来讲,河南老乡做得不错的有很多。同时,很多门户网站在河南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360的董事长之前就曾在咱们郑州八中读过书,他也算是半个河南人吧。

经济视点报:照你这么说,河南人看来是可以在互联网行业惊天动地的,但我们又很好奇,从河南走出去的互联网人才并不少,但10年之后再回过头看,为什么河南在互联网产业、IT产业,仍然处于一个洼地?

姚欣:我觉得要分两个方面来讲:第一点,我不太认同你刚才说的河南是IT产业的一个洼地。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企业的两个创始人都是河南人,另外我的技术总监也是。我们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是河南辉煌科技[49。76 1。53%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我最早开始创业的时候和他是搭档,共同开创了整个企业和当时的经营模式。如今,他在IT行业和信息化领域也奋斗了20年,做得很不错。另外,我们在外面接触的时候也发现,其实咱们河南的很多企业还是很不错的,比如河南的威科姆公司。

但我觉得唯一的不足,是河南很多做得不错的企业只是一个点,没有连成一个面。这一点也是我们到上海发展之后才发现的。河南有很多不错的创新企业,但是它们大多是一个个单点性的企业,他们可能在某个垂直的领域里面,做出了全国领先的市场业绩,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没有打造出一个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就导致了人才的断档,使企业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实现集聚式发展。

我们是网络视频企业里第一家在河南设立分公司的企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中了这里的消费市场,包括这里的教育市场。河南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个亿,我们每年的大学生、年轻人,其实他们的生活、文化、意识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和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甚至和全球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目标是改变下一代”

经济视点报:你觉得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姚欣:对于年轻人来讲,在不同年龄段互联网对他们的渗透率不一样。有这样一个数据,30岁以上,互联网的平均渗透率只有30%~40%;但是20岁到30岁渗透率就高达70%;而据最新数据显示,20岁以下互联网的平均渗透率更是高达95%。我们现在可以去很多乡镇看看,那里上网的基本上全是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基于对娱乐、休闲的需求才使用互联网。在潜移默化当中,这些人到最后真的会被互联网所改变。

经济视点报:你是说互联网会改变下一代?

姚欣:是的。就像我们80后这一代,是被电视改变的一代,我们从小是看着电视长大的,我们对电视一点也不陌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再加上手机的普及,电视和手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对下一代人,比如90后,或者再下一代人,互联网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觉得从事这个行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经济视点报:听说你最早做PPLive是为了看球赛,后来是不是还因为这个放弃了学位?

姚欣:对。我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读了一年研究生,我跟导师提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说我决定开始创业,然后我要做成一个东西。因为我的导师也是学技术的,他的第一反应是问我这个东西美国有没有,我告诉他我已经把北美所有的论文全都看过了,有人提出过同样的想法,但是没有人做出来过。后来,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做出第一版原型,给我的导师做了演示。导师看完原型产品之后,说好吧姚欣,你要签什么字,我就帮你签什么字。他很提倡因材施教,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就应该放到社会里面去锻炼锻炼。

经济视点报:当时有没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里面?

姚欣:当时没有,纯粹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过现在的确有这种使命感在里面,我们的口号就是“改变一代人的生活”。

经济视点报:改变一代人的生活?以前电视台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说广播会消失,咱们这个行业真的会像你预测的发展或盈利空间那么巨大吗?

姚欣:所有媒体都是依附于消费者的行为而存在的,我们的媒体到最后也是为用户服务的。如果用户改变,媒体不改变,媒体就会灭亡;如果用户改变你能跟上,媒体就会长期存在。实际上,早些时候电台广播基本上是我们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但现在你可以看到,电台广播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你堵车时的一种陪伴消遣方式。但是电台广播不会消亡,我觉得它会换一种形式存在和延展。而电视也呈现出了U型化分布,也就是少儿化和老龄化分布,青年人和中年人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碎片化,也不纯粹只在互联网,他们在户外也被“分众”所影响着,也被手机所影响着,这时顺其自然地去推进就有机会占据更大的市场。包括我自己也是,创业最开始一切都是从用户行为出发的,从用户行为来看媒体的发展趋势。

“我是靠梦想和信仰坚持下来的”

经济视点报:经过这五年的艰辛打拼,现在你对创业怎么看?如果要对创业者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姚欣:我觉得创业之路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风光、顺畅,往往是做到一定阶段、一定高度的人,才会站出来说一些东西,我觉得自己创业还是占据了一定的运气成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有之。首先,我们是从2004年、2005年开始做网络视频的,是最早的一家,我们占据了切入这个市场的先发优势。第二点,我们有一个技术的前期积累。第三点,伴随着整个经济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大繁荣。如果是选在经济危机期间创业,我估计自己也不会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如果要给创业者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我自己的座右铭——天助自助者。只有你自己够勤奋,你自己够坚强,才会不断的有人来帮助你。所有事情的成功首先源于自身,虽有运气的成分,但运气绝不是决定性的,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是所有创业者要去考虑的。如果你看清了一个大的环境,开始决定走创业之路的话,这是第一步,但是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还是要问问你自己的内心。

经济视点报: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姚欣:对。其实我们公司一直是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包括我们的河南分公司也是一个创业型的团队。例如,最开始我和河南分公司总经理亚萍交流的时候说过,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创业型的企业,我们在河南市场要从零开始做起,逐步创业、逐步发展。这一年时间,她和她的团队也碰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她昨天还跟我说,很多客户她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电话从前台一直打到老总的办公室,一级一级上去,很不容易。我觉得这是一种创业者的精神,有这种精神的人,早晚会成功的。

经济视点报:你有没有累的时候?遇到困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姚欣:呵呵,当然有累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创业者都有自己的辛酸和故事,创业容易或者不容易,我觉得这是相对而言的。最难的时候,我是靠着自己的梦想和信仰坚持下来的,这是我能够克服很多困难的动力。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目标和梦想就是希望能被社会所认可,能够做出一番不同的事业,在未来有机会去改变这个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塑造很多东西,开创很多东西。

经济视点报:你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吗?

姚欣:我觉得上升到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一个升华,就像比尔·盖茨在去年作了一个很大的决定——裸捐,把所有的财富全捐了。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上升到一个层面之后的升华,一个人一旦个性是这样,我觉得他就会坚定地走下去。为什么说我们企业的口号叫“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而且我认为这可能是我这一辈子的目标,因为你可以不同层面地改变,最低的层面是我们从技术层面改变,给大家开发一个新应用,让大家更方便。

“2011年进军海外市场”

经济视点报:你总是能不间断地拿到风投机构的投资,你是用什么方法打动这些投资方的?

姚欣:钱这个东西说实在话,一语道破,越不想钱,钱就来,越想钱,钱就不在,真正的好企业是从来不缺钱的。为什么呢?我刚才说过我创业的目标,我也看到现在很多社会上的导向,比如一些电视创业选秀节目,选完秀之后颁发一个100万的创业奖金。我心里就在想,他每天录5个小时的节目,总共花费了3个月,他自己的企业在干吗?这是在做秀还是真正的创业?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是24小时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风投机构自然会扶持这些优秀的创业者和项目,当然前提是在资本环境好的情况下。

经济视点报:听说你还有6分钟打动孙正义的故事。

姚欣:没有那么悬,我们是花了几个小时来打动他的,但是也的确是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快速作了一个决策,基本上是当天谈完,当天就决定了。

经济视点报:软银是你的第一笔融资吗?你具体是什么时间拿到钱的?

姚欣:是的。有几百万元人民币。坦白地讲,软银的钱不是我主动去融的,是他们主动过来找我们投的。我们是在2005年4月拿到的钱。

经济视点报:这笔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软银会找你,是马云介绍来的吗?

姚欣:完全没有,其实投资者也在不断地关注整个产业的创新和新的一些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讲,投资者对他们的技术是很敏感的。当我们的用户量突破了1000万(大学生)以后,就引起了风投的重视。最后签约前,我也没做任何的准备和修饰,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那天,他们到我们学校门口,我们就骑着自行车把他们接了进来。

经济视点报:截至目前,你公司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姚欣:一个企业如果拼命融资也不是好事,这只能证明这个企业钱不够。我们已经发展了5年时间,在2010年刚刚实现盈亏平衡,我们的盈收已经上亿了。可以说,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现在该回报我们的股东和员工了,我要让大家看到一个比较大的希望。在过去的5年里,我们的公司从孵化期进入到快速成长期,又从快速成长期慢慢变得成熟起来,相信接下来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其实对我们来讲,如果真的要盈利,早期就可以实现,比如通过技术的提升,我在创业初期就已经实现盈利了,完全可以挣个几百万。但这并不是一种可以扩张的盈利,不是一种可以既保持市场份额,又保持利润持续增加的盈利,而今天我说的可以盈利是指我们同时可以做到这两点。今年我们要继续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要实现收入三位数以上的增长。

经济视点报:我看到2011年除了保持国内行业第一,PPLive还将朝着国际化迈进,你们才刚刚实现盈利,这一步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姚欣: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我们的商业模式或者收入构成主要有三块:第一块是广告费用,就是免费观看获取广告费用。第二块是用户增值和用户付费,就像大家在QQ上面会消费一样,你会买形象、买Q币、买特权等。第三块是技术的服务费,只是早期我们把技术服务费换版权了,也就是我免费给你提供技术,你把版权也同样免费提供给我。实际上,我们2011年也将PPLive这套三网架构的技术平台向东南亚地区、北美部分地区进行输出,通过这个来获得技术服务收费,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向国际化阶段去走。不过,我们的首要定位还是要做技术,因为这是一个很现成的平台,只要寻找终端和渠道就行了。

经济视点报:为什么非要强调PPTV,这是PPLive旗下的媒体吗?

姚欣:这是我们的一个野心。大家都熟悉阿里巴巴[13。90 -0。57%]和淘宝之间的关系,并行于阿里巴巴的还有支付宝、阿里软件等一系列应用。PPLive集团旗下也会有很多垂直和细分的市场,PPLive是最上层的一个控制集团,PPTV是我们的一个完全免费的网络媒体服务产品,包括手机的服务、海外的业务、技术的服务以及对企业商家的服务等一系列的分品牌。我希望在5到10年内能够提供整个产业链从头到尾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