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消息 > 正文

坦荡人生 赤子情怀——深切缅怀洛阳校友会王世钧会长

【来源: | 发布日期:2010-10-22 】

2006年1月31日,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原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洛阳校友会会长、洛阳华利达科工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世钧先生突然辞世,我感到心情非常沉痛。当天,在台历上写下一幅挽联:黄河呜咽送赤子,嵩岳默哀悼英才。

几年来,我一直寻找机会,想采访那些熟悉王世钧的同事、校友和朋友,搜集第一手资料,写一篇纪念文章。由于王会长生前活动范围广、接触的人多、层次较高,加之我的工作时间较紧、活动范围受限,采访工作一直未能如愿,但写文章的想法没有停止,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强烈。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我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匆忙中写成此文,谨表达一个校友的怀念。

辛酸童年:勤奋铺就成功路

王世钧1938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4个月大时母亲不幸去世。据他自己回忆:“继母给我的,多是白眼和呵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6岁起,王世钧就开始帮助家里干家务:做饭洗衣、刷锅涮碗。为了补贴家用,经常在脖子上挂个竹编的小簸箕,到街上叫卖香烟。

一位伟人说过,不幸是一所很好的大学,童年艰苦生活的历练,教会了王世钧如何吃苦、如何忍耐、如何拼搏,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生存适应能力,成为他终生享用的一笔特殊财富。因此,从小学到中学,王世钧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在中学时期获得“社会主义觉悟提高奖”,并于1958年被保送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热能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勤奋好学,思想进步,先后被评为系、院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群英会代表等。为了锻炼毅力,他选择长跑这种最普通的运动来磨炼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种比速度、比耐力、比意志的运动,总让我感到兴奋,总是有一种要超越对手的渴望。记得上大学第一个学期,我赢得了新生万米长跑赛的冠军,那对我是一次珍贵的人生体验。人生之路可以看作是一条永远的跑道,你要不停地跑下去,努力超过别人,才会有鲜花和掌声。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它甚至比你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更加重要”。

2005年,为了组建洛阳理工学院,我陪同领导前去拜访著名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的主要创办人朱九思先生,谈话中提起王世钧,年近九旬的老校长还清楚地记得这位毕业40多年的学生,包括他当时在校运动会中所取得的成绩,可见王世钧在老师心目中的份量。

科学管理:勇立潮头唱大风

1963年,王世钧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抚顺炼油设计院当技术员,期间他刻苦钻研技术,勤奋工作,先后担任热工专业组长、总后277部队指导员、出版社党支部书记、设计计划科科长、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等领导职务。该院后迁至洛阳,更名为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王世钧1984年5月任党委书记,1990年1月至1998年11月任公司经理。

王世钧任职之初,恰逢国家压缩基建投资,公司设计任务一度出现滑坡,面对困境,他以一个企业家的胆略,带领大家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按照“早起步,创新意”的原则,提出“年年有新意,年年有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继开展了“经营年”、“管理年”、“人才培养年”、“技术开发年”等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经营形势逐年好转,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1992年首先提出“八五”期间“二十个一”发展战略: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开发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完成一次炼油总承包工程、职工奖酬金翻一番、新建职工住宅1万平方米等,1995年底,又提出“九五”期间旨在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二十个一”工程:完成一项工厂设计模式改革的样板工程设计、完成一项1000万吨级大型炼油装置设计、完成一项全过程总承包项目、一次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培养100名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公司经济效益及职工收入再翻一番的目标。在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导下,王世钧先后主持制定了“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人才开发和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到1996年底,公司共完成国家级和总公司级科研项目194项,通过技术鉴定14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32项,总公司级专有技术71项,获得专利授权47项。

工作中,王世钧紧紧抓住“经营之道”、“用人之才”、“聚财之策”、“科技之谋”4个重要环节,在深化体制改革上狠下功夫。他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组织制定了“一级法人管理实施方案”,实施了人事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对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实施公开招聘,为公司深化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经过几年改革,公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机制不断健全,公司的营业收入、利税、固定资产和职工收入逐年递增,1993年公司在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名列第15位,1996年列第8位,1998年上升到第4位。公司多次被中石化评为财务管理先进单位、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二五”普法先进集体、全国CAD工程应用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和“职工民主管理优秀企业”等称号,他本人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广大职工的钦佩和上级领导的赞扬,在公司职代会民主考评干部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1991、1992年连续被评为河南省石化系统民主管理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和洛阳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关爱青年:真诚赢得众人心

1984年,46岁的王世钧被任命为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刚刚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向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中国石化总公司决定将洛阳炼油设计院改制为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由事业型单位过渡到工程承包的企业经营单位。

由计划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必然给人们的思想上、观念上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历过“十年动乱”的年轻人,接受新事务快,思想活跃,敢想敢说,工作中他们求知,生活中他们求富、求美、求乐,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稳定职工队伍,轻者可能影响单位经济效益,严重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影响公司发展。

王世钧直面现实,主动走进青年人中去和他们交朋友。他经常深入到宿舍、食堂同青年人一起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本来不会跳舞的他,周末也穿起西装扎上领带,走进年轻人中间,参与他们的集体活动。平等的态度、坦诚地交流、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使王世钧赢得了年轻人的信任和友谊。于是,双方沟通的障碍解除了,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年轻人主动找到他,谈理想、工作、生活、待遇,甚至婚姻恋爱中遇到问题也来找党委书记帮忙。

由于年轻人的想法不一,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找书记谈论的话题比较分散,为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王世钧创造性地开展党委书记答青年问活动,让青年朋友敞开心扉谈问题,党委书记坦诚相见回答。1985年6月20日下午,公司团委组织100多名青年与党委书记对话,王世钧在开场白中把会议的基调确定为“面对面、心对心、实对实”,在3个小时时间内回答了青年朋友提出的有关公司改革、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工资收入等47个问题,青年朋友发言积极,会议形式生动、活泼,会场气氛热烈、融洽,在公司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王世钧又把这种对话范围扩大到公司领导班子,拉近公司管理层与青年朋友的距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这种经验,在中国石化1987年政工会议和洛阳市1985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赢得广泛称赞。他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中国石化企业管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总结推荐了他在企业管理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民主管理的经验,1985年被洛阳市总工会命名为“职工之友”、1986年获河南省青年人才检阅大会“伯乐奖”,1987年被河南省石化工会命名为“工会积极分子”,他的经验和实践为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易近人:谦虚自律扬美名

1991年,我经公开招考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录取,为主管工业和科技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秘书工作。由于洛阳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部属科研单位密集,人才密度较大,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洛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市领导十分关注的大事。第一次随领导参加洛阳市优秀专家联谊会,听到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态度温和地讲述目前洛阳科研单位年轻人中存在的问题,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折服,下来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洛阳石化公司总经理王世钧。

1992年,洛阳石化总厂准备上马大化纤工程,我陪同市领导到北京参加论证会,代表设计方汇报的就是王世钧总经理,他以翔实的专业知识和严密的论证,回答评委们提出的问题,项目最后高票通过。通过这次汇报会,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王世钧总经理的印象。1993年,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到海南拓展业务,我陪同市领导前往,会议期间,因为住宿紧张,工作人员安排我和王世钧总经理住一个房间。作为公司主要领导,要妥善协调好总公司、地方政府、合作伙伴、新闻媒体等多种关系,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和我一起同来的年轻人叫苦不迭,王总却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单独在一起时总是询问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担心对领导照顾不周。这次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使我对王世钧总经理谦逊的品质、工作认真细致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耐心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是在那次海南之行中,同行的石化公司员工告诉我,王总担任公司领导以来,始终以“企业第一管理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不搞特殊化,自觉用党纪、政纪规范言行。他给自己规定了“以发展经济造福于职工、以廉政勤政取信于职工、以优质高效服务于职工”的3句格言,坚持“管委会制度、现场办公制度、与职工对话制度、家访制度、看望病号制度、每年为职工办十件实事制度”等6项制度,都很好地得到落实。老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对此高度评价:“平等待人,严格律己;兼听则明,闻过则喜;不计恩怨,岂图名利;团结万众,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六字真经表心迹

1998年,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与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开办工程管理硕士班,我随班学习,并被推举为班长。通过工作接触,知道华工在洛阳成立有校友会,便被热情的校友邀请参加有关活动。在年底召开的一次校友会上,王世钧总经理当选为会长,并即席发展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总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自己担任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主要领导职务以来取得的成绩,算是给校友的一次集体汇报。那种俯仰无愧于天地的气度和坦荡的胸怀,让在场的每一个校友为之骄傲和自豪。

1999年,王世钧正式退休后,立即有民营企业用高薪聘他去当顾问,并准备了很好的工作条件。新工作开始之初,他很高兴地将我们几个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同志请去,希望大家加强联系,把校友会做大做强。由于我是在职学习,没有在华工校园系统的学习并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认识的校友不多,便答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

在民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王总感觉到自己退休后的工作问题解决了,但校友会的工作开展不起来,得不偿失。遂辞去高薪,放弃优厚的条件,专心从事校友会的工作。其时,华中科技大学正式组建,在洛阳工作的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城建学院3校的校友1500余人,广泛分布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当多的校友身居重要领导岗位。如何发挥校友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大家在加强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为母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王会长认真考虑的问题。

为了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增强校友会的凝聚力,把洛阳校友会办出特色、办出实力、办出水平,校友们经过多次酝酿和讨论,最后决定以个人自愿入股的方式,组建洛阳华利达科工贸有限公司,由王会长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过前期筹备和试运行,公司于2001年5月7日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运转,王会长用6个数字表达自己的追求目标:一、一心一意办好校友会的产业,在服务校友的同时,为母校做贡献;二、二次创业,离开国有企业的管理岗位,按照民营企业的方式运作,一切从零开始;三、力争让校友、母校、地方政府及企业三方都满意;四、公司从事的活动主要业务涵盖教育培训、工程设计、科研开发、贸易4个方面;五、发扬五自精神,自力更生、自担风险、自我加压、自找苦吃、自强不息;做到六十而立。

经过几年的发展,华利达科工贸公司经营已见起色,校友会实力大增,活动经费有了保障,校友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在王会长的领导下,洛阳校友会每年热情邀请母校的老师和各地的校友到洛阳观赏牡丹花,校友内部则经常开展一些深受大家欢迎的文体联谊活动,不定期给校友们检查身体。母校50年大庆期间,组织校友各尽所能,为母校建设和发展捐献绵薄之力。王世钧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学校校友总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了洛阳广大校友的衷心爱戴。洛阳校友会先后被评为洛阳市先进社团,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工作先进集体,王会长自己多次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校友工作先进工作者。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听了王会长的汇报,欣然命笔题词“居高声自远”予以褒奖。

王会长对校友们的事,无论公私,都一律热情对待,积极出谋献策,并乐此不疲。每次约他见面,都要提前预约,好不容易见面吃饭或者商谈工作,谈话经常被不断打进来的电话声中断:县区经济发展聘请他当顾问、企业运行中遇到问题需要咨询、母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沟通、校友们的个性问题需要解决……,他就像一支上足劲的发条,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为了校友会的工作和校友们的事情,披肝沥胆、耗尽心血,完全忘记了发条也需要润滑、保养,何况他是一位年近古稀、已经退职休息的老人。

王会长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一个企业家的光辉灿烂的辉煌历史;他以一腔无私的热血,书写了一个校友对母校的满腔热爱、对老师的无限感激;他用光明磊落的一生,书写了自己坦荡的人生,抒发了赤子情怀。他的猝然离世,给亲人、校友和同事的心灵留下巨大的创伤和深深的遗憾。

王会长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他的精神一直激励大家为心中的理想和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地奋斗。

(作者:邓世太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