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档案:林文杰 93级社会学系 现任职务:宁波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
对林文杰的采访完全改观了我对华工文科男生的印象。作为工科大学里的“弱势群体”,华工文科男生是“弱势中的弱势”,因为他们与华工工科女生一样“少儿弥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弱势中的弱势”竟曾经担任过华工校学生会主席。更让人惊异的是,社会学系毕业的他,没有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展,却在银行业界不断耕耘,走出了一个华工文科生的另一种成长道路。
一位文科出身的校学生会主席
华工是一个相对“文弱”的学校,即使当年林文杰入校的1993年,新闻系、中文系、社会学系、经济法系四强联合成一个“强大”的文学院,其规模恐怕也不如华工传统大院系中的一个专业。很多年以来,在工科生强大的气势下,华工的文科生一直担当着“配角”。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社会学系学生能跻身校学生会主席确显不易,也反映了近年来华工人文学科的不断崛起。
提到这段经历,林文杰的脸上有由衷的骄傲。从进校时的一名普通学生党员,到文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再到校学生会主席,期间成长的历程林文杰只字未提,但我们仍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激情澎湃的一段“风云岁月”。
任职校学生会主席的两年内他带领着学生会,搞辩论赛、办演唱比赛,做得有声有色。他以文科生的视角和特质,给学生会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内涵,学生会很多传统的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让每一个华工学子念念不忘的“东操场新年舞会”,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那段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成为很多华工学子记忆深处最美的旋律。他以社会学系学生特有的视角,组织了多次暑期社会实践,把“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用辛勤和汗水,改变了大家对一个华工文科生的看法。
银行圈里的成长历程
华工毕业后,林文杰被保送到复旦读研究生,工作后便踏进了银行业。从最初的上海银行,到比利时联合银行,再到香港宝生银行,年轻的林文杰不断积累,直至04年他来到宁波银行担任公司银行部总经理。
2006年9月,他受命筹备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上海分行——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他带着两个同事杀回上海滩,招兵买马,开拓业务。短短半年的时间,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开业,他担任第一任行长。那段时间创业的辛苦和艰难可想而知,林文杰却一语带过,但对上海分行创业过程中得到许多校友的支持和帮助,他津津乐道,心怀感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采访中回顾这段经历时林文杰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目前,宁波银行已在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地开设6家分行,林文杰上调总行授信管理部任总经理,负责全行贷款的审批和授信后管理。
情更深:不解的华工情缘
如今,林文杰正在读华工经济学院的博士,师从知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再次回归喻园,当年青涩的少年已经是银行业界独当一面的“悍将”,唯有那份不解的情缘依旧悠远而绵长。当年刚进校门时,校长杨叔子院士的教诲声犹在耳,“大学是学什么,做人、做事、做学问。”也许每一个华工学子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多年以后,林文杰对杨叔子的这段话仍刻苦铭心,并一直受益。
“我对华工的感情很深很深”,回忆起华工林文杰的感情真挚和溢于言表。华工四年让这个从湖南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孩子学习了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有了闯荡社会的资本;华工也让林文杰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找到了人生的伴侣。
大学四年是每一个人成长关键的四年,奠定了一个人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华工校园里留下了太多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来自喻园的温情一直温暖着他的心,很多的老师、同学给了他很多的关怀和帮助。这么多年,林文杰一直记得,当年文学院的总支副书记何锡章在学生身上的真情付出,“他像父亲一样关心着每个学生”,喻园的四年,林文杰总是有困难就请教何老师,总会得到全力的帮助。即使是毕业后很多年,他们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寄语:文科生更要脚踏实地
文科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内心敏感,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东西。也正因此,文科生常常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感慨。其实文科生更加要脚踏实地,切忌虚无。大学里,要发挥“学在华工”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锻炼好笔头、口头的表达能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文科生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希望在上海能看到更多的华工文科生校友,听到更多文科生的“声音”。
(文/ 校友会特派记者:何楣)
(本文转自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