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友会特派记者许凯)
第一次打通马延斌的电话,他刚从美国回来,人还正在机场。他很热情地说,等我回去后再联系。几天后,我如约来到位于宝山区漠河路280号他的办公室,他已经抽空在等我了。
不想再看到更多悲剧
这次去美国,他主要的任务是与哈佛大学光医学中心恰谈合作项目。见到我,他没有过多寒暄,就开始讲起了他这次行程。他谈到此行最大感受就是在哈佛那边医学和工科的深入交叉融合,让他想到当年的华中理工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合并。在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他看到的许多研究者大都是学化学材料的,他起初很纳闷儿,这些工科学者是怎么知道和理解临床医学的需求?他很快了解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沟通管道,在他们中心每周都有报告会,很多临床医生也来参加,可以很好地沟通交流。这些学化学、材料的科学家可以很快、很准确地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医学上应用,而医科生可能花很长时间也无所作为。
马延斌觉得,他们是把科研成果很好地转化了出来。而在国内,却没有多少人关心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大家都在忙着做项目发论文,项目和论文做完后就束之高阁了。即使有医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很多都是拉郎配,是为了交叉而交叉,不像哈佛,物理学家和皮肤科教授可以发自内心地合作。这样的现实是,很多科研成果没办法应用。他举例说,大家都知道目前修补颅骨缺损的材料最多的是钛,但我们的钛板却大部分都是进口的,一块板要数万元,其实成本多说也就几千元左右。
他很心疼这之间巨大的反差。他说,如果我们自己能生产出符合临床需要的钛板,就可以为病人和国家剩下一大笔钱,而其实这样的钛板在材料应用上并不是太深奥的学问。尽管担任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他想得更多的却还是如何减少病人的痛苦。正如他所说,他见了太多的因病致贫的悲剧,他实在不想再见到更多的悲剧发生了。
从临床救治向多学科交叉的转变
他的心态,可能是很多立志于从事医学研究和实践的人们共有的心态。从湖北丹江口走出来的他,1988年到1993年开始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的这家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其间又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并在日本横滨市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修,2006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高级医院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毕业后这些年,他的工作和进修都与神经外科中的颅脑创伤有关。这缘于他起步时即得到曾在这家医院担任院长的老校友的引路,也与这所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有太多的工伤事故在这一带发生。
他的起步也是先从外科手术做起。在多年的颅脑外伤重症病人的救治过程中,他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诊疗和护理规范,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并且,他连续五年担任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颅脑外伤新进展》的主讲教师,积极参加神经外科专业的各种会议,并在全国年会上做大会发言。他也多次外出会诊,在临床工作中更是认真履行职责,即使担任主任医师也是如此,坚持查房、专家门诊和手术,独立带领一组医生开展神经外科的日常工作,独立完成多种神经外科手术和术后处理,正确应对和及时地处理病房和急诊的多种突发事件。2002年起他开始将弥漫性轴索损伤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重点开展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诊断标准和动物模型的设计研究工作。而这个模型,花了他7-8年时间。这也是国际第一个这样的动物模型,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且,他又建立了功能磁共振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诊断数据库,并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一起自主研发个性化定制的分析软件,利用图像分析对病灶的范围进行定量评估和可视化研究。在治病救人的空档,他还不忘致力于学术研究。目前他已经承担和完成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多项课题任务。
盼母校培养更多人才
当看到了这么多创伤惨剧,他开始探索预防突发事故的办法。他在澳大利亚学习时,从事的研究就是如何应对和预防突发事件。“30年的颅脑外伤的临床进展还不如一根安全带。”他说,交通事故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如何解决,创伤的预防就显得很关键谈到如何预防车祸,他提到一个很简单的思路,他说一般的汽车设计,安全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车内人,很少会考虑到外面行人。而目前车外行人受到的伤害远远高于车内乘客,在很多事故中,都是车子撞着行人腿后,行人被撞飞,头部向下砸在挡风玻璃上,从而造成脑部和身体多个部位损伤。他说,如果换种思路设计汽车,可能就会大幅降低伤亡率。
而预防不仅需要科学上的研究,也需要现实生活中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宣讲。他2003年开始做人力资源工作,2006年又开始担任党委工作,纪委、工会、精神文明和医院文化都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同时,他还要带着研究生一起做课题参与手术治疗。他也不忘了向社区宣讲创伤急救等知识,组织人员奔赴社区进行医疗普及教育。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普通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他对当前鱼龙混珠的医疗信息也很是苦恼,他谈到了骗子张悟本,仅靠一些虚假的或似是而非的信息,招摇撞骗,在社会上赚取金钱和名声。比如张悟本的茄子养生论,他就认为这纯粹就是无稽之谈,因为生茄子本身就有毒。这对人们绝对是很大的误导。他老是想起早年国家编过的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让普通人在家里也能得到简单、科学的医疗信息,也能少受很多骗。
当年,在做中药房药剂师的母亲的影响下他选择了医学,他也说如果让他再选择职业,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他不会再选择学医。尽管如此,他这辈子却对医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他也不忘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每年他都会想到回母校招聘人才,每次都希望招到更多更合适的人才。遗憾的是,由于上海市近年落户政策和住院医生培养体制的调整,很多学生就选择了其他城市。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忘频频回母校。他迫切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华科学子,来上海成就自己的事业。
对母校寄语: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医学人才!
相关链接
马延斌,祖籍湖北,1993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至今,其间于1997年到2000年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2001年在日本横滨市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短期进修,2006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高级医院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本文转自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