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文系校友苏运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成长的力量。”在方兴未艾的证券市场,他是一个冉冉升起的金融天才。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或许我们很少在资本市场上看到他有什么华丽的表演,但是他却曾经十分朴实地带领着一个33人的团队,多次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招标中成为“标王”,三年创下利润近3.5亿元,在金融市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这个人就是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松。此次杰出校友访谈之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巨子,在与他亲切随和的交谈中,我们透视到了他朴实背后的卓越。
面对迷茫,明晓自己杀手锏
作为一个金融天才,或许我们很难想象王松师兄的本科专业竟然是机械。1985年他转到经济管理系管理工程研究生班,从此进入了金融这个领域,并且开辟了一条不断从辉煌走向辉煌的道路。
说起这一点,王松师兄由衷地感谢学校的培养。他说,“当年,学校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懂专业又要懂经济。我自己当时有个朦胧的感觉,觉得这样走是没有错的,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记得那时学校设立的研究生班基本上都是跨专业的,华工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立专业,在市场适应性方面调整的比较快,当时同学们对学校的这一做法很是欢迎。那时候,华工的文科专业不是很强。但是,我学的是理工科,我觉得综合学习一下,这对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有好处。就我个人来讲,我的兴趣虽然比较广泛,但是对经济特别热爱。在当时,我综合了一下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及思维习惯,感觉自己在技术方面进行纵向钻研的天赋还是不足,于是决定转学经济。”就像他每次面临重大的投资抉择那样,王松毅然做出最智慧的选择。这一决定在二十年后证明了这是一个对他一生有着转折意义的重大而正确选择。王松师兄十分感谢华科的学校领导在那个时候就能够高屋建瓴地做出这样的培养方案,而他则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这个培养方案的远见卓识。
谈起当初做选择时的心情,王松师兄说,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扬长避短比略长补短更容易取得成功。或许正是因为他对经济感兴趣,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天赋,所以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并且对经济前沿的东西始终能够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敏感。
王松师兄研究生毕业那年,学校正好请了一位美国教授给他们讲解《西方经济学》,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当时,王松师兄和几位同学都对此十分新鲜。但是,嗅觉更为敏锐的王松在翻看此书时,认为书中涉及到企业如何发行债券、股票等一些融资的基本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很重要的理论。但是,它是一本英文教材,而当时国内还没有汉语版本。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出版,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说,大家对此一拍即合,当即决定马上着手翻译。此后,王松师兄和几位同学日夜加班,挑灯夜战,做了大量琐碎的工作,终于赶在毕业前把这书出版了。这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是,却填补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空白,更主要的是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说起这一点,王松师兄不无感慨地说:“人只要踏实一点就容易出成果。”
初入职场,拼命三朗何所惧
王松师兄毕业时,仍然是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但是,自己也可以做双向选择。最终王松师兄选择从事金融业。这既有行政分配的因素,又是他的个人意愿。“实践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对。”王松师兄如是说。1986年,中国建设银行从华工经济管理系招了两名同学,并对他们的工作评价很高。于是,在第二年,又计划在华工招四名同学,王松师兄就是这四名同学的其中之一。1987年,王松师兄毕业后直接分到设在北京的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工作。
不久,国家要求大学生进机关之前需要在基层进行锻炼。所以就在他在北京报到后的短短一周里,他就被派到湖南岳阳建设银行分行学习锻炼了一年半,直到1988年才回到北京。但是,这段基层实践锻炼的经历让王松师兄对银行一整套的业务了如指掌。他回忆说:“大学生下基层对自己是很有益的,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989年,王松被招回总行从事国家财政贷款方面的工作,此后工作十分安稳。但是,天生好强的他却不甘寂寞。由于王松师兄在金融方面的知识和专长以及敬业精神,他引起了总行领导的关注。
1992年以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中小型证券公司多,大型证券公司少,债券市场几乎空白”的阶段。1992年年底,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提出了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家委托建行出资建立国泰。这时领导找到王松师兄,想推荐他到国泰负责债券业务。当时,国内的债券行业水平比较低,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岗位。但是,正是这一点勾起了他心底好胜的欲望。在学校时,他学过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十分重要。同时他在建行工作,并且负责与公司融资相关的事务,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次机遇和考验,于是便欣然接受了。就这样,被推到债券市场前沿的王松牵头组建了国泰债券部门。他当时的雄心是:依托建设银行品牌,打造出一条能在债券市场大风大浪中劈风斩浪的“大船”。
时隔不久建行与国泰完全脱钩,王松在债券市场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将国泰债券业务引入了发展轨道,为北京众多大型企业融资架设了桥梁。1995年,国泰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发行38亿元企业债券的成功案例,至今还为同行津津乐道。王松的操作水平和信誉,得到了合作者的赞誉。同时,他的业绩也得到了业内肯定。
1999年国泰和君安合并,国泰君安上海总部成立了债券部,由王松师兄担任总经理。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工作条件,他又必须接受新的挑战。当时,国内的市场环境并不好,通胀的压力很明显,债券低迷,很多债券卖不出去。国泰君安在上海的债券部如何生存下去,当即成为了摆在这个“新官”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时势造就英雄,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潜能。在这个时候,王松再一次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切难题,展示了他的非凡才智。
无限风光,成就“标王”领航人
1999年,国泰与君安强强合并,之前国泰的债券部在北京,君安的债券部在深圳,而注册上海总部的国泰君安没有债券部。在股票交易火暴而债券市场艰难的现状下,究竟要不要在总部设立债券部,曾经是公司上层争论的话题,但决策者最终拍板要在上海发展债券业务,并让王松出任国泰君安债券部总经理。
王松受命来到上海的第二天,债券部就接了一笔由陆家嘴某开发公司委托发行的8亿元债券,在当时来说,这是国内少见难度极大的一笔委托发行业务。他——一个债券部的光杆司令,竟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硬是利用刚刚合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打造了一支国泰君安的债券舰队。他通过积极组织承销团队,与有信誉的各大银行取得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又将触角延伸到上海郊区各信用社,经过他的积极努力推进,8亿债券发行任务首战告捷。
王松把成功归结为:“上海给了我和团队机遇。”据说,在这笔债券发行之前,上海曾经有一家证券公司在承接一笔发行量较小的债券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回忆自己来上海打拼的经历,王松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只身一人来上海,一心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即使躺在床上精神也是高度紧张,真有寝食不安的感觉。当时曾经有朋友提醒他说,公司还刚刚成立,没有必要这么投入。然而,王松就是不甘落后,他要为实现打造一条债券“大船”的愿望而拼搏。为此,王松在业务上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企业债券柜台销售系统,增强了公司债券销售能力。在市场低迷时,他和团队认真研究发行人和客户需求,推出了保底浮动企业债券品种,受到了市场追捧。在年轻的资本市场上,王松积极探索赢利模式的转型,一路披荆斩棘,使国泰君安这艘“大船”在资本市场勇往直前。
债券市场风险极大,王松在团队内建立了一套严密有效的内控制度,有效规避了业务风险。研究在先,是王松的经营诀窍。他说自己有三个业务不做:高风险投机性大的债券不做,因为市场波动大,更应该考虑各种因素和后果,绝不能盲目;对一些流动性差的债券不做,因为买卖人少而容易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债券不做,如果判断失误,容易让公司遭受灭顶之灾,这个后果无法承担。正是这种谨慎的作风,让王松及其团队能在变幻莫测的债券市场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逐年上升的业绩。
2005年末,由于国泰君安内部分工调整,王松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分管投行业务。他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市场进入全流通的新时期,与国际惯例基本接轨,投行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为增加,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王松表示,投行业务市场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他十分乐意接受新挑战,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进一步整合公司资源,形成合力,最大程度保持股改业务中公司所占领的市场份额,努力推动公司投行业务再上台阶。
人物简介:
王松,男,湖北省松兹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198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管理研究生班;1987年至1992年在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投资部任职;1992年至1999年在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历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发行二部副总经理、债券部总经理;1999年起在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历任债券业务一部总经理、固定收益证券总部总经理、固定收益证券总部总监、总裁助理、副总裁。2006年,王松被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转自华中科技大学上海校友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