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聚焦 > 喻家草堂·视界 > 正文

曹林:放下优越感 你会在快手看到真实精彩的大千世界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1-08 】

图片来源于“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微信公众号

说一次比较尴尬的经历。

前段时间在西北的一所大学做讲座,讲“社交媒体是如何毁灭了社交”,让同学们跳出朋友圈自闭的小世界,跳出“自拍美颜”的舒服区,突破互联网盲区去理解这个被我们的狭窄认知所屏蔽的丰富世界。交流环节,一个男生问我怎么看待快手这个常引起话题、号称中国流量第四大的手机应用。我没有用过快手,但看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之类文章,听过一些传说,便根据自己的印象从“新媒体审丑”“底层网红表演病态”“娱乐和无聊至死”的角度批判了一番。

这个回答显然没让提问者满意,他站起来反驳我根本不懂快手,人云亦云,作为新媒体现象评论者,不是尝试深度进入所评论的对象去理解这个群体和现象,而是站在云端躺在自己思维的舒适区去评论。他然后分享了自己在这个平台上的一些观感,说那里并非如老师所言是新媒体病人和底层奇葩集中的地方,那些标签都是外人塑造出来的,他说他看到了很多普通人有意思的生活,电工小哥的日常生活,山里妹子的农家劳作,外卖骑手的城市奔波,一带一路上学中文的斯拉夫姐妹,没有残酷和悲情,更多是快乐,这些日常记录让他感悟到很多东西,说这里好像是“另外一所大学”。

他讲完坐下来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也为他鼓了掌,表扬了他的不盲从和不盲信,批评了自己的“想当然”。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同一个快手”,其实很多人压根从没正眼认真关注过快手,都是根据传说、标签和想像去理解。这次尴尬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标签化是一种多么顽固的思维,我一边警惕着标签化和刻板成见,一边无意中在看待快手问题上陷入自己所反对的思维。谢谢这个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盲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后来进入快手的世界,确实大开眼界,看到了平常在自己熟悉的朋友界看不到的丰富多彩,看到了生活的烟火气,看到了很多坐在电脑前无法想象的另一种生活,平淡朴实却真实而精彩。说真的,如果没有耐心,没有像她们一样慢下来,而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闯进来的外在观察者,一个买了票坐在VIP包厢看杂技表演的,急于看到“有戏剧冲突的表演”,急于看到刺激的特技噱头,那你一定会觉得那些内容很无聊、很琐碎、很单调(实际上,一些奇葩内容迎合的正是看戏者的刺激需求)。而如果能摆脱那种“看戏者”的优越感,带着交流、分享和理解的善意浸入其中,一定能从那些他者的生活中找到很多共鸣,看到跟自己一样对美好和快乐的追求。在这个注册用户超过7亿、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的短视频平台,能看到不同世界的不同生活。

人们常常会给自己、给他人贴一个固化的标签,作为身份认同,比如一线城市白领、海归博士、大企业高管、三线城市公务员、中年IT男,等等――每一个标签都形成了一堵墙,变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其实,我们不是单数的人,而都是复数之人(plural persons),身上叠加各种身份和符号,尽管组合的成份不同。在人性这个最大公约数基础上,我们身上的共通点远远大于不同点――而那些固化的身份标签却放大着人们间的不同,让人们活在彼此隔绝之中,活在孤独的人群中,自以为很了解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交流和熟悉之后,我们经常发出惊叹,没想到你也玩王者农药,没想到你竟然也上快手,没想到你也有知乎账号,没想到你也是个微博深V――这些惊叹,暴露了我们的刻板认知,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今日头条如何如何,陌陌如何如何,用快手的是哪一类人,用知乎的是哪一类人。实际上,作为复数之人,人们的偏好会远远比统计和想象的要多远很多。现代社交媒介的一大问题在于,塑造着媒介平台间的隔绝,自我圈层化,自我隔绝化,自我标签化,微信朋友圈、知乎、微博、快手,活在自己的圈子中想象他者,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每一个APP就是一个信息茧房,形成了观点、思维、认知、群体在茧房中的固化。

记得有一次媒体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周边两大机场崛起竹山县群众坐在家门口即可看飞机》――这条新闻在微博里被网友嘲笑了,说媒体真是大惊小怪,竟然连“坐在门口就可看到飞机”也能写成新闻。这种哄笑声中看到的就是隔膜,对常能见到飞机的人来说,“看飞机”不算什么,但对远离这一交通工具的人群来说,这当然很新鲜。还有一次,湖北某县为高考状元立塑像的新闻引发媒体批评,其实,如能理解这个贫困县的生活状况,就能对他们立塑造背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求更多些同情的理解。

跳出与多元世界隔绝的现代“信息茧房”,活在知乎上的人也去关注一下快手,快手上的人也到微博世界看看,多些“互为主体的理解”,人际之间才会少很多隔膜所产生的撕裂,撕裂所带来的戾气。想起历史学家兰克说过的一句话:从特殊性入手,可以上升到普遍性;但从普遍性,就无法回去直观理解特殊性了。――假如我们的认知都是从“普遍性标签”开始,知乎如何,快手如何,农村人如何,北上广如何,就无法理解那一个个鲜活、丰满而特殊的个体了,而这正是误解和撕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