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聚焦 > 企业家论坛 > 正文

【第十届企业家论坛回顾】张燕生校友主题演讲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6-29 】

校友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首先祝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暨华中科技大学第十届企业家论坛胜利举办!我是张培刚老师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在我进入华工学习的时候,张培刚老师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牛犊子理论。当时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我所理解张培刚老师讲的牛犊子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中部崛起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核心一环。因此,我今天要讲的是,要实现中部崛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武汉就要成为创新的第四极。

第一极,要谈的是深圳。深圳现在已成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城市,深圳的研发强度,也就是创新的投入,达到了4.1。在我自己的研究定义中,创新强度超过2.2%,这个地方的经济就开始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现在的深圳走在了前面。

第二极,就是浦东。浦东为创新提供融资、物流、贸易和国际化,走出了浦东模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长三角,上海的创新强度达到了3.8,一年投入创新的资金就将近一千亿。浙江的创新强度达到了2.43,一年投入创新的资金达到一千一百亿。江苏创新强度达到了2.61,一年投入创新的资金达到一千八百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现在已成为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的地方。

第三极,就是刚刚开始推动建设的雄安新区。我们可以看到,京津冀中,北京的创新强度超过了6,因此雄安新区的创办,就取决于如何能够把北京的创新人才、创新学校和学校形成的创新引擎及创新活力转移到雄安新区去。

目前,前三极竞争的问题就在于补短板;如何补,才能使增长动能从投资驱动转化成创新驱动。

武汉要成为创新的第四极,就要汇集全球的创新能源,发展成为未来从全球看最有创新活力和实力的地方。刚才丁烈云校长提出要做好“两篇文章”、创造“三个一流”,一流名校、一流名城和一流名人。那么,在武汉成为创新第四极的过程中,就离不开华中大和华中大人。其一,华中大的学生是创新之本;其二,华中大的教师是创新之源;其三,华中大的学术是创新之魂。当然,对华中大人而言,把武汉打造成创新的第四极,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华中大就要锻造好创新链,串联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四个环节,在一流大学、一流企业、一流研究院所和一流公共创新平台的打造中,与武汉市拎成一股绳。

对于武汉市而言,需要营造起更加有利于创新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和其他软环境,便于华中大为武汉成为创新第四级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与此同时,武汉要创新,仅依靠华中大和华中大人是不够的,更需要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要素和资源吸引到华中大来,吸引到武汉来。那么,武汉就应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的城市、国际化的城市和生态化的城市。我很高兴地看到,2015年有43.5%的华中大研究生留在了湖北。我相信,今后这个数字会从43.5%上升到50%、60%、70%。

我们都需要明白,华中大要成为世界名校,离不开全球的人才;武汉要创造创新的第四级,离不开全球的人才。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共同为华中大做贡献。

最后,华中大和武汉市要共同努力,前瞻性地把握未来最有成长性的产业和最有竞争性的领域。

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