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聚焦 > 校友大讲坛 > 正文

校友聂凯做客第58期校友大讲坛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6-07 】

2018年5月8日晚19:00,我校77级电力系水电专业校友、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凯受邀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第58期校友大讲坛活动现场。走出校门已经36年的他,在这个微微凉爽的初夏傍晚再访母校,将他临危受命接管葛洲坝、下定决心进行技术改革的故事娓娓道来,也将“垃圾革命”的宏图清晰明了的展现在现场的每一位同学面前。



“垃圾把河流填满,将道路堵塞”,在谈及固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时,聂凯校友选择了最直观的方式——他将那些垃圾漫山遍野的图片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可能曾经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是扬名四海的秀美河湖,是渔舟唱晚的清澈溪流,可无一例外地被垃圾填埋,良辰美景不再,唯余垃圾漫天。而垃圾的危害还不仅仅停留在对于景观的破坏,它污染水土、污染大气、传播疾病、存在火灾隐患,实在让人头疼。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内外的固废收运和处理行业现状又是如何呢?聂凯校友指出:“综合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固废收运以及处理技术,基本是‘前端分类、资源利用、垃圾发电、垃圾焚烧、垃圾填埋’的模式。”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拥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公民意识,可“前端分类”的复杂工作任务依旧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譬如在德国,固废的分类多达839种,“扔垃圾前岂不是还要拿一本小册子,看看究竟该扔哪儿?”校友说道。除此之外,在该种模式下的垃圾处理无外乎发电、焚烧、填埋,而这三种方法均无法做到彻底的无害化处理,甚至造成二次污染。

习总书记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央企的葛洲坝集团转型之后一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由此掀开了一场21世纪“垃圾革命”的浪潮。聂凯校友推出了一套全新、环保、高效的技术路线——“后端分类、资源利用、生物干化、近零排放”,在这种模式下,可利用资源实现了精准分类、充分利用,对于剩余的垃圾,以“有机物超高温生物干化”技术进行超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可蒸发大量水分,降解有机质,使处理后的垃圾减重70%左右。对发酵后的产生物可以进行再次利用,既可作为原菌继续处置有机废物,也可以制备成“土壤改良剂”,改良板结土壤、荒漠和盐碱地等,还可以配制成各种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在这种模式下,之前困扰人们的种种难题似乎都迎刃而解,我们将垃圾送到处理站,留下蓝天白云,共赏清风明月。

“讲到情怀,必讲信仰,没有信仰,一事无成”,谈到创新心得时,校友尤其强调了“家国情怀”,正如卡耐基所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信仰是每一个艰难前行的逐梦人的灯塔。再而要以问题为导向,聂凯校友指出现在许多科学研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出来的成果却对人类用处不大,这是得不偿失的。“敢于打破束缚”对于人们而言也十分重要,成功者绝不会拘泥于前人的套路模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最后是要重视平台的作用,正如《史记》里所言“仓鼠厕鼠”的例子,好平台、大平台往往能成就一个英雄的丰功伟业。

“如此超前的方案,是否能得到各方的有效配合?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阻力怎么办?”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校友坚定而自信地告诉大家:“葛洲坝集团是一家央企,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践行国家战略,我们将一往无前!”

本次活动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主办,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协办。据悉,当天下午,学校副校长、校友总会副会长梁茜会见了中国葛洲坝集团一行,双方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校友工作及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李志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康勇,电气学院党委书记陈晋,电气学院院长文劲宇,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水电学院院长周建忠,中欧能源学院副院长易辉,电气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珺、科发院横向发展处副处长李江华、校友工作及对外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高珊等出席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