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利物浦大学终身教授、NI-e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吴青华校友作客第1140期人文讲座,阐述了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及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的观点。
应更注重“知能转化”
对比中西方基础教育,吴青华指出中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英国的教育不怎么重视考试,学生在11岁以前没有任何考试,但他们培养出了许多世界顶尖级的大师;而在中国,学生要学习的课程是西方3倍之多,却很难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认为,知识足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学会的东西;而能力则要通过多次重复,经很长时间练习才能获得。因此,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灌输他多少“知识”。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倾向,吴青华指出,这种知识与能力得不到及时、有效转化的教育体制,扼杀了许多人才。社会对此应有所反思,借鉴西方的一些成功经验。
理论的发展不能规划
谈到中西方对理论与实践关系在认知方法上的异同时,吴青华谈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研究生物建模时,他想建立一个理论系统,就找到几个生物学教授交流。但得到的回复让他震撼颇大,几位生物学教授告诉他:“理论不是这样有规划地发展起来的。”随后,吴青华认识到:理论要靠实践总结出来,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理论要靠后人总结完成,“爱迪生发明灯泡时,他没有也不可能会想创造什么理论, 而是一心想让灯泡发亮。”
在讲座中,吴青华深情寄语广大学子:“一定要重视实践。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展,而是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吴青华指出,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不断修正实验:“实践是本质,修正是精髓。没有经过不断修正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能否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也是中西价值观的另一个区别所在。
天才源于对事业的热爱
“什么是天才?”吴青华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对天才作了诠释:“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其实天才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吴青华勉励广大学子,“选定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