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张林在大学毕业时,选择了支持边疆建设。张林在二年级时成为共产党员。毕业时选择支持边疆,他觉得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学校当时准备用红纸张贴表扬他的壮举,张林没在意。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觉得支边仿佛是个“神话”,张林只是说:“我找不到不去的理由。”
在这件事情上,张林不愿张扬的性格显露无疑。这种性格一直在人生旅途中与他相伴。
他是那年800名毕业生里唯一去边疆的大学生。经过孤单的旅途,满怀抱负的张林来到西宁教书。日子渐渐平庸、单调,张林有些惶恐,倒不是因为寒冷、贫瘠的生活,而是他热情的渴求似乎无法释放出来如何用他的专业知识为青海做贡献。
他接到为果洛州的一个小城市做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这使他兴奋,充满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果洛来说,这是第一次被专家进行总体规划。张林在勘察之后,很快拿出了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对于张林来说,那次规划设计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林要离开那个小城的时候,一直没有汽车回西宁。当时在青海,很长时间没有交通工具是很常见的事。为了等一辆吉普车,张林一个晚上没怎么睡,一直在半梦半醒之间,听到吉普车的声音,出来张望,就这样折腾一晚上。
第二天黎明时分,车终于来了,车前的两束灯光将雪地照得通亮,张林眼睛湿润了,迎着呼啸的寒风,拖着行李奔向吉普车。
张林说现在很少做梦,但只要一做梦,就很容易梦到青海,梦到果洛,梦到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黎明。
理念
张林最后选择回到武汉,从最基层做起,用他的话说,“只是一直期望自己为生养我的这片土地尽心。在中国,规划就是财富。”
但规划人却必须承受辛苦、压力,甚至长期默默无闻。许多重大的城市规划,在规划的时候不能宣传,规划顺利实施的时候又不该规划局宣传。有一位刚分来的大学生说,干规划这一行,最大的失落就是很难有成就感,因为一切规划完毕,成绩属于别人。张林却说,这是没有感受到规划这个事业真正的乐趣和意义。
规划是一种蕴涵经典的文化,一门深奥的哲学,还是一种世界观。规划的高尚性在于你对城市的热爱之情,而这一切都需要你的献身精神。
对城市的热爱促使张林积极地思考城市规划中的一系列问题。
张林对城市规划有一番形象而独特的见解。
他把武汉的规划当作一条生动的河流,一切有源头,有流向,更有流速和过程。他也形象地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而有着与人一样的身体和意识以及相应的性格。
武汉市城市规划坚持均衡发展的战略,现在基本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均衡发展的总格局,张林说,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城市规划的灵魂。武汉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完善城市各方面的功能。
在张林看来,武汉各方面生理基础良好,阳刚、粗犷,在城市发展前景上具有新生的活力。
张林主持完成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荣获国家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
权力观
1998年底,张林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0年底,张林任局党组书记,局长,负责全面工作。他最大的感受是“规划局长不好当”。张林觉得上上下下压力不小,酸甜苦辣味道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半点松懈。
张林认为,权力意味着信任,意味着吃苦,意味着贡献。这是张林对权力的根本认识。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规划局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大权,这赋予其支持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巨大能量。
为了制约权力,规划局通过报纸、网格的宣传,以规范化、公开化为基础,努力促进社会方方面面对规划局行使权力的监督;通过分段、分区管理,优化权力配置,促进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均衡化分布;发展中介服务,将一些能够社会化的事务从行政管理中剥离出来。
归根到底有一条,张林时常提醒自己“守土有责”要以城市发展为己任,胸怀全局。无论压力多大,也要坚持原则,为城市长远发展尽职尽责!
张林对干部的要求极为严格。但同时,他对干部充分信任,遇到问题不贪功委过,不横加干预,而是做到“三多”多提醒,多商量,多补台。
规划局三十多岁的处长占了多数。张林时常提醒干部,人人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纪律严明、廉洁奉公、创新自信、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这些为人处事的日常规范,张林在任何会议上都经常提及,坚决制止“害群之马”和“败类”给整个团队带来伤害。
结束语
张林说,规划工作就像个大舞台,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千奇百怪,充满艰辛,但也有幸福感受。
有一次,张林身为局长与几十个拆迁户对话,气氛一度紧张。但最后,他们由开始指责政府,演变为相互理解,以致于达成共识。张林的一番沟通化干戈为玉帛。
张林总结那次经历,“我也是这个城市的公民,我应该有责任尽我的力量体现政府的能力和信心。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应该时常提醒自己这一点。”
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热情,克服困难,实在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这就是张林的心声。
张林,40岁,原城建学院毕业,现任武汉市规划国土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