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似海忆入痴,
华工数载恋别时。
他年“水机”学成后,
齐跃“龙门”好赋诗。
这是我在影集中为这张照片写的一首诗。在这首诗里(也就是照片里)隐含了一个反映时代特色的小故事。
这张照片是1961年在学校图书馆前面的草坪上拍摄的,是动力系水力机械专业四年级一个班的集体合影。奇怪的是,我不是水机专业的,可我却在里边亮了相,这是怎么回事呢?
1960年,全国人民正在“过苦日子”,全国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处于一种特别的低迷状态,但我们华工没有低迷。我们华工的领导能够高瞻远瞩,把握时代脉搏,他们都是具有超前思维的人物。在60年代的时候,学校就看到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潮不久就要到来。要发展经济,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力。因此,加强大型水力发电的准备和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三峡”!为三峡工程上马作准备更具有极其迫切的特殊意义!于是乎,学校面对的是:三峡工程——世界尖端——前期准备——水机专业——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而学校当时只有水机二年级。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向国家输送水机专业的毕业生呢?学校接受了电力系刘育祺教授的建议,采取了打破常规的决策,即从机一系机械制造专业的五、四、三年级中各抽一个班转学水力机械。这样一来,我校于1960年就有了水机专业毕业生了,这不就快了吗?机制三年级,基础扎实,一转过去就学专业课,只要适当补上某些专业基础课,就可以跟本专业的正规教学计划合上拍了,这不就是“好”了吗?比起从零开始,这不又“快”了吗?学校这么做,对于有很多个班的机制专业来说,不但没有什么影响,反而减轻了机制专业毕业生分配的压力(困难时期,毕业生不好分配啊!),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我们机制306班被选为改专业的班。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因为根据形势的发展来看,水机专业将比机制专业更吃香,你说,谁不想吃香呢!然而,党总支部书记找我谈话了。他说:你是我们年级的干部,是“关键人物”,你不能走,你留下来,去8班。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服从了。原机制306班去了西边,我还在东边,就这样,我们分开了。这是1960年的事。1961年,他们(原机制306班)照集体照,邀请了我位老同学,我欣然前往了,所以在照片第二排右起第6位,就留下了本人的“光辉形象”。
照片中这些人(只有我除外),就是我校第一批具有真正意义的、专业课与基础课都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完成了的水力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五年级基本上没有上水机的专业课,四年级是“老二”,他们在工厂里劳动时间很长,最后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学完三年的课程,因而带有“速成”性质)。他们没有辜负党和学校对他的培养和厚望,他们后来都成了我国水力机械方面的领头雁和中坚力量。他们分别在水轮机厂、电机厂、水泵厂、水力机械研究所、机械局、科委等单位或部门战斗着,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自己争得了荣誉,也为学校争了气、添了光。
例如后排左起第二人黄源芳(一个用女性名字的男人),是三峡开发总公司机电方面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前排左起第一人何显荣,他是哈尔滨大学电机研究所所长(哈尔滨电机厂设计处处长,实际上是从事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研究、试验和设计工作的),他曾任葛洲坝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主任设计师,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是该项目当然的获奖者,得了金质奖章!他也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后排右起第一人徐叔钊,武汉水泵厂工程师,……。我们这批人现在都退休了,这里所说的这个“长”,那个“工”,都是退休以前的事了。
由于时间的流逝,人员的调动,加之我的懒惰,导致我跟班上同学的联系不多了,这是我一生中莫大的遗憾。但不管有无联系,我总是时不时地欣赏这张照片,反刍着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留恋我们那永恒的友谊。好像是,好像是聆听着岁月的交响,回眸着生命的火花。
作者简介:李光含,机一系机制专业62届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