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科研工作者不同的是,20年前当曾首义选择“国防”这条路起,他就注定了这辈子的“平淡”。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年已经55岁的曾首义,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认为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曲折”。
1966年,当时18岁的曾首义高中毕业,成绩优秀的他被保送到“哈军工”。然而突如其来的文革,打碎了曾首义的求学梦,保送当然谈不上了,还要被下放到湖南的沅江,这一干就是1年。此后,曾首义在益阳齿轮厂又当了4年的工人。然而,这么多年的经历,丝毫没有磨灭曾首义的求学梦。
1973年,曾首义终于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以湖南益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按照这个成绩,曾首义原本可以在更好的学校深造,然而因为政审没有通过,曾首义被留在了湖南大学,攻读机械制造专业。
时光进入80年代,留校已经4年的曾首义,毅然决定放弃在湖南大学的稳定工作,报考华工研究生,当时已经32岁了。苍天不负有心人。曾首义通过了研究生的甄选,成为了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80级的研究生。
现在的曾首义说,在华工读研究生的3年,是他求学生涯中最痛苦、最艰难,但又是最有收获的三年。痛苦、艰难的是曾首义发现:虽然过去自己成绩不错,但在班上底子仍然算薄的,跟起课程来很是吃力;但坚持3年下来,自己不仅被华工严谨的学风感染,更是被华工优良的校风所同化。“说好的地方很多,说不好的地方,猛然一想还真的没有。”曾首义如实的讲叙他对华工的记忆。
1983年,35岁的曾首义研究生毕业,为了一圆自己的“参军”梦,曾首义自愿来到了国防科大工程兵学院舟桥系当老师,也开始了他注定“平淡”的生活。
回首心依旧平淡也是真
从进入国防科大的那一刻,曾首义就明白这个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教学,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是属于“机密”级的,即使有所成果,也可能不为人所知,在外人的眼中看来,曾首义似乎注定要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了——这与年少轻狂、校园苦读时的理想,差得太远了。
直到现在,面对自己承担的所有科研任务,曾首义依旧只能三缄其口:如何衡量曾首义的科研价值呢?如何衡量他做出的成绩?——“还是平淡点好吧。”曾首义如此要求。我们也只能通过一张张荣誉证书来掌握曾首义教授所付出的一切:
1988年,全军优秀教员;
1994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总参首届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军院校育才金奖;
2002年,湖南首批优秀专家;
……
只有当我们提起曾首义的学生,他才有一丝松动的感觉。多年以来,在承担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曾首义每年坚持担任200人次、120学时的课程教学,即使因病开刀、身体尚未恢复,他也以饱满的精神走上讲台。
作为学科带头人,曾首义提出了军事指挥和专业技术共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的途径,并依托国防科大的人才、技术力量,充实学科研究方向。2000年8月,在曾首义和所有同事的努力下,经湖南省学位委员会批审,该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工程兵学院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开创了初级指挥学院兴办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先例。
目前曾首义已是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和军队重点学科专业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正在主持三项军队武器装备科研项目的攻关工作。
面对曾首义的经历,有人感慨的说:他的事迹本身就是一部无字的人生教科书;他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选择自己的道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简介:
张晓晶,女,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现为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