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消息 > 正文

电机王国写春秋——东方电机总工程师贺建华

【来源: | 发布日期:2003-06-25 】

[ 作者:贺 元 ]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承接了三峡70万千瓦水电机组、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等许多国家重点项目的制造任务。华中大的一百多名学子,包括十多名硕士在这里为国家的电机制造奉献青春和智慧。电机硕士贺建华就是其中一位。初次见面,这位身材硕长,英俊帅气,充满青春阳光的年轻人,你怎么也想不到就是我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东方电机的总工程师。随意谈吐中、眉宇间透露出灵气和睿智。

贺建华生长在四川,中学时代缺电的切身感受和看着长江巨大水能的白白流失,使他立下了献身电力事业的志向。梦想放飞希望,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投身到东方电机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在工厂这个大熔炉中,他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几年时间先后担当过好几个电站发电机的主任设计师。知识得到验证,经验逐渐积累,他渐渐了解到我国发电机组,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国家电网容量增大后,抽水蓄能机组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但是广东从化、北京十三陵、浙江天荒坪等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装的却是法国Alston,德国Voith-Siemens,加拿大GE等公司的机组,国产机组无法染指。一种对新技术的渴望和对民族工业的责任心,激励着他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他选择了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技术——大型变极发电电动机的电磁设计与计算作为研究方向,负笈华中大,师从国内发电机学科著名教授——马志云博士导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在曲径通幽的青年园,他一面象海绵一样吸收着高等工程数学,电机数学模型,电绕组理论,工程电磁场等方面的知识,一面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对电机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掌握了绕组变极和蓄能电机电磁设计的理论基础。

时光荏苒,三易寒暑。这位满腹经论的学子带着攀登电机技术高峰的拳拳之心,回到了东方电机,接受了响洪甸抽水蓄能机组的研究开发任务。在当时这还是一个陌生的电机领域,既无图纸资料可供借鉴,更没有现存实物可以模仿。在华中大养成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给了他帮助,他博采众长,在繁浩的科技文献中收集到了国外公司的相关技术资料,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分析,初步了解到了世界电机业这一技术的概况;然后又与马教授一起,开发了大型变极发电电动机电磁计算、变极分析,并联支路环流计算软件,解决了定转子变极匹配,以及相应的谐波和波形计算;最后进行样机摸拟实验,又到计算机上进行优化计算。那一行行复杂的公式,一组组枯燥的数据,一根根玄妙的曲线的分析和计算常常令人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在当今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世界里,上网、麻将、旅游竞相簇拥,贺建华都能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无论是严寒的冬夜,还是炎热的夏日,无论是阶段成功,还是暂时的挫折,他始终没有停步。“天道酬勤”,终于研究出了一套合理的技术参数;与此同时,又成功地解决了双向旋转频繁起停,过渡过程复杂等关键问题,完成了机组的结构设计。机组研制成功投入运行,其振动、摆度和稳定性全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变极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空白。该成果获得了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贺建华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在湖北高坝洲水电机组的设计中,他采用了高场强绝缘优化电磁设计和八卦形上机架将径向力转换为切向力,还采用调节键简化工地加工等新技术。机组研制成功后运行稳定可靠,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电机效率为同类机组最高。三台机组当年投运就达标。

“机会只为有准备的人而降临”。凭着出色的工作业迹,创新精神和组织能力,他走上了部门领导岗位。担任了大朝山22.5千瓦发电机,桐子壕3.6/4.0万千瓦灯泡贯流发电机,高桥3万千瓦冲击发电机等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组织研究开发,图纸设计和制造安装,确保了这些机组的顺利投入运行。与此同时,还具体负责了赴巴西西门子公司进行三峡发电机电磁和机械设计、计算;通风冷却和推力轴承设计等软件的引进和验收任务。在华中校园里练就的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和深厚的电机理论功底以及在东电积累的丰富的设计经验给了他莫大帮助,他园满地完成技术转让任务,并且经过创新又用到公伯峡30万千瓦发电机的设计中,提高了国产大型发电机的技术性能。2001年初,他被提拔到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位置上,负责科研试验,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工作。深知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他及时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以提高主业竞争力为目的,启动了“科技发展十年赶超计划”。三峡机组研制是重中之重,而线圈又是难中之难。我公司必须先做出试验线圈,经德国西门子公司对10项电气性能进行检测评估,合格后才可投产。这是一场线圈的世界大考。他重点抓了绝缘结构、绝缘材料、防晕技术的研究和工艺技术准备工作。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与大家一起分析处理各种问题。这中间不知饱尝过多少挫折,熬过多少不眠之夜。经过一轮轮试验,一次次改进,终于攻克高场强绝缘结构、电老化和冷热循环试验、多级防晕等关键技术难关。与此同时还果断改进了模具加热方式,大大降低了线圈的介质损耗,取得了三峡线圈的生产许可证。针对三峡电站水头变化大,国外制造商研制的转轮虽然效率高,但压力脉动不甚理想的情况,贺建华组织水力试验人员,经过集思广益的讨论分析,在消化国外公司流体计算软件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创新,建立了集流态分析与性能预测为一体的水力开发软件系统,并对压力高的区域进行模拟分析,再经过优化设计,终于开发出了压力脉动小,性能稳定的三峡右岸转轮,在电力界引起极大反响。公司承担的一项国家重点军工科研任务,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还有难关未攻破,他经过冷静分析,将可疑点一一排除,并对支撑结构进行改进,终于园满完成了这项军工研制任务,受到了军工部门的表彰。

近年来,他先后发表了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10多篇,并被评为全国电工行业“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学术带头人。面对成绩和荣誉,贺建华态度谦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母校培养,导师教诲和东电几代技术人员辛勤耕耘的结晶,我们只不过遇到改革发展大好机遇,又有东电这一大舞台,还有以三峡为题材的剧本,我们应该表演得出色精彩” 。他还十分注意发展厂校关系,先后输送几名年轻人到母校攻读硕士,并且将母校两名博士王军、吴德义引进到我公司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流体机械的科研工作。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天万里红。”谈到未来,贺建华神情激越:“国家对电力需求的增大,东方电机发展步伐也要加快。要把企业建成学习型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争取在十到二十年里把东电建成世界发电设备的航空母舰,我们华中大的学子在东电是大有作为的。”